1625年8月28日深夜,明朝“东林六君子”之一的杨涟惨死于镇抚司大狱。
毕生以忠于国家、百姓为己任的杨涟,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可谓受尽了监狱里的种种酷刑,不但被戴上脚镣手铐,而且被土袋压身,铁钉贯耳,一位明之栋梁,一名铁骨铮铮的汉子被折磨的体无完肤,连死都未能以毒酒、白绫来个痛快,而是被贼人用一枚铁钉钉入头部惨痛而死。
制造这起人神共愤冤狱的正是依附于魏忠贤的阉党,当时魏忠贤做秉笔太监,还兼管东厂,权倾朝野,朝中巴结者众多,特务机构锦衣卫也依附于他,其中包括致死杨涟的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许显纯,此人为帮助魏忠贤排除异己,大兴冤狱,杀害不少忠臣义士,让人恨之入骨。可以说,到明朝末期“厂卫”勾结,敲诈勒索,已经到了无恶不作的地步,无怪乎明人沈起堂指出:“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
“厂卫”是明朝的一种特务机构,厂,有东厂、西厂以及内行厂;卫,则是锦衣卫,后人将其合称“厂卫”。
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有起兵谋反嫌疑,被朱元璋处死,同时宣布废除丞相制度。丞相,万岁之下,百官之上,必然有皇权有所冲突,像南宋著名的权相秦桧,后期便为赵构所忌惮。朱元璋此举成功将相权与皇权集一身,将权利牢牢抓在手心。丞相被废,职位空缺,为保证国家大事的顺利实施、皇帝快速得到一线信息、掌控臣僚言行维护皇权统治,一个直接由皇帝掌管的机构——锦衣卫,也就应运而生。
锦衣卫,是明朝有名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担任,一来负责皇帝人身安全,其二是开展秘密侦查,执行逮捕、关押、审判工作。当时上到皇亲贵胄,下到平民百姓都在他们的监督范围内,且一旦被发现有不良行为,锦衣卫可直接根据皇帝的意思将“嫌犯”关押进人间地狱——“诏狱”,在这里剥皮、断指、刺心之类的酷刑正在龇牙咧嘴等着招待他们,真是进去容易,出来难。
明朝皇帝对臣僚的监视可谓无孔不入,譬如,明开国功臣之一的宋濂曾和客人在家饮酒,不料被朱元璋暗中派人监视。次日,皇帝便问宋濂昨日饮酒之事,来的何人?吃的啥菜?宋大人据实回答,朱元璋才笑说,宋濂没有欺骗他。试想,但凡宋濂有丝毫隐瞒,便是欺君之罪,以朱元璋的性情不是杀头也是被贬。
锦衣卫也曾充当皇帝诛杀功臣的工具,永乐朝大学士解缙因私见太子得罪朱棣,朱棣命令锦衣卫将其逮捕入狱,意图折磨死这曾主编过《永乐大典》的文化人。锦衣卫负责人纪纲便在一风雪之夜借和解缙话家常的功夫将其灌醉,然后把他拖到雪中掩埋,神不知鬼不觉将解大才子冻死,随后又将解家妻儿老小流放。
此外,执行廷杖也是锦衣卫的一项职责,有道是“刑不上大夫”,可这大庭广众之下,当堂杖责大臣却成明朝皇帝制人的手段。有明一朝,当场死于杖责下的臣子不计其数。武宗朝朱厚照下令杖打朝臣146人,死亡11人;到嘉靖帝朱厚熜执政期间,因“大礼议事件”,便同时廷杖大臣134人,当场死亡17人。看着这一串串血淋淋的数字,不知皇帝下此诏令前,可否想过此举会让饱读诗书,意图报效朝廷的忠臣义士心寒?
太祖皇帝朱元璋建明后,吸取唐宦官乱政的教训,严令本朝宦官不得干政,并将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字样的铁牌置于宫中警示后人,且不准外臣与内臣交好,但我们根据《明太祖实录》的种种迹象可以看到这位痛恶宦官的皇帝,为宦官的发迹奠定了基础,随着二十四衙门和东西厂的建立,明朝宦官干政较唐代有过之无不及。
朱元璋一面防范宦官,一面又不得不用这帮距离自己最近的人。史料显示,洪武时期曾出现向高丽国购买太监之事,宫内太监不断激增,有官员上书建议裁减人员,结果遭到皇帝的怒斥。到洪武十七年,朱元璋还设立专门管理宦官的九监六局,有了后来二十四衙门的雏形。靖难之役期间,宦官为朱棣出功出力,取得新皇信任,他们的生存、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太监当监军、三保太监下西洋足以说明。
朱棣武力夺取帝位,怕难以堵住悠悠之口,对建文帝一朝的臣子严密监视,在依靠锦衣卫的同时,又设立了有亲信宦官担任的东厂。东厂直接向皇帝负责,甚至前期东厂的权力居于锦衣卫之上。东厂负责侦查工作,具体从事监视活动的人叫“番子”,当时,番子们无孔不入,和锦衣卫一样只要有什么事情被这些人抓住,也就没有好日过了。
东厂在明朝存期最长,自朱棣建立起,直至明亡,像太监王振、刘瑾、冯保以及阉党头目魏忠贤都曾掌管过东厂。
明朝皇帝为高度集权,建立厂卫类的特务机构,表面看维护了统治,实际上却将政治权利推向另一个极端。明朝有倡导平等的《大明律》,但在朕即王法面前,严格的法律审判程序形同虚设。据《明史之刑法志》记载:“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是已。是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未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可见,厂卫打着忠君为皇的幌子,骗取皇帝信任,干预朝政,对朝中正义之士法外用法,大肆迫害异己,制造一连串惨绝人寰的惨案、冤案,到明中后期厂卫勾结,政局更加黑暗。
凡事有利有弊,但作为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厂卫,前后延续两百多年,所行之事罄竹难书,它不仅仅践踏着士大夫的尊严,更如毒药般腐蚀着明王朝的五脏六腑,如今想来,探究明亡之因,它也难逃其咎,正如沈起堂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