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勤奋也是一种病,得治。
自有记忆起,接受的教育大都类似,“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能补拙”......。
这种教育没有错,只是我们理解的过于片面,靠着一股蛮劲践行“勤奋是一种美德”。
高中时期,记忆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上课时间学,课余时间也在学,只要是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这么勤奋的学习,应该能考上心中所期望的大学吧。
事实并不如此,三年的勤奋学习,并没有让自己进入理想的大学。
现在很多的鸡汤文,倡导:没成功,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不够勤奋,还没看到过魔都、帝都凌晨四点的太阳。这些鸡汤有毒,没有指出本质原因,不讲方法的勤奋,是一种盲目付出,收效甚微。
就如高中时期的自己,盲目的拿时间拼勤奋,没有让自己慢下来,留一段时间,让自己放轻松,回顾分析下为什么一直的勤奋学习,每次考试成绩却不理想,一度盲目的认为自己还不够努力,每天还需起的更早,花更多时间学习。
现在职场中,存在很多勤奋的员工,他们用一股蛮劲去勤奋的工作,成效不高。别人花一天时间可以完成,他们要花三天时间,还得每天加班。
领导不满意他们的工作成果时,这些勤奋的员工抱怨:我也在很勤奋的工作,天天加班,虽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我们要清楚,职场上,是结果思维主导,注重的是功劳,而不是苦劳。
实习期,小A与小B,同时接到领导的一个任务,将50个单位的车辆配备数据汇总到一张Excel表中,前期已对每个单位的数据做了收集,记录在Excel表格中,共有50张分表。一天时间完成任务。
小A:接到任务后,就开始复制粘贴的工作,因为收集的数据表中,很多数值、文本格式不统一,在复制粘贴的过程中,也花了大量的时间调整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文本格式。晚上加班到10点完成任务。
小B:接到任务后,没有马上就开始工作,而是先对任务进行分析,工作量大的地方:格式调整及汇总。他不想太勤奋,思考是否有简单方法可以达到同样效果?他向公司前辈请教,得知可以用公式及VBA实现。于是,花了半天时间,在前辈的指导下完成了VBA编写,下午花了一个小时,调试VBA的效果,提前完成任务。
第二天,领导检查了小A与小B的成果,两人都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只留下了小B。因为小B完成任务的时间短,做事讲究方法,懂得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职场中,不要盲目的勤奋,要适当“偷懒”,寻求方法,在更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留出更多的时间自己支配。
一直以来,我们都被倡导“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但却没有考证爱因斯坦的原话是:“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虽然,都是同样的一些字,但顺序不一样,意义千差万别。前者强调的汗水,要勤奋,要努力;后者强调灵感,要有想法,有方法。没有了1%的灵感,再多的汗水都是徒劳。
太勤奋是一种病,得治。不要再盲目地拿时间拼我们的勤奋,要讲究方法,适当“偷懒”。凡事先思考,找出本质问题,确定关键可行的做法,减少无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