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来电话说多读点无用的书。我笑着说自己读的都是无用之书。的确,读书从来不问有用没用,只讲喜欢。好像我一直都这么随性,甭管什么情况都全凭心情。打个麻将吧,不要的统统扔出去,停留在幼稚园水平;买个衣服也是,常常为一件上衣配条裙子,结果又为这裙子选件上衣,一堆没用的衣物;就连交朋友也全凭感觉,从来不问也不想用不用得着。所以时至今日亦无长进。
也是近两年,突然就惶恐起来。慌不迭地读读专业书,以备不时之需。才发现,错过了太多黄金时间,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在无用之书,无用之物,无用之地上。枉读的那些个书,竟什么也没留下。
今天,读到卡尔维诺说的:“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又说:“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深以为是。每每拿到一本旧书,都有相见不相识之感,算我没读过好吧再读,竟读出之前完全不曾留意的东西来。
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读自己。难怪,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恨不能把那些书全都从头翻过。
所以,你以为的好书不过是因为刚好应了你的景,站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所有的阅读技能的角度透视文本,对了胃口罢了!那些多年后还能读不厌的,才能算经得起考验的好书吧。
卡尔维诺还说:“出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它们。……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
我倒是从没被人强制过阅读什么,可是想想,真正属于我的书有多少呢?我何曾翻烂过一本书?又读通读透了几本呢?真是头涔涔而泪潸潸。
读书同论事识人一样。同一外物在不同的人心中会生成不同的景象和意蕴,都是由于我们所感知的外部世界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我们认同我们觉得正确的语言,看见自己只能看得见的世界,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可怕,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得伸出更多的触手去探索发现,真实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