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愿意在《弟子规》上花过多的时间,就本人而言,说不上讨厌和喜欢,因为根本看不上这本书,草草阅读之后便束之高阁了。《弟子规》原名《训蒙文》,跟朱熹的《蒙童须知》是一回事,本质上是古代私塾先生给弟子们立的规矩。客观的讲:无论是从作者、内容主旨还是其流传影响,《弟子规》远远比不上“三玄四书五经,甚至不如《三字经》《千字文》。
那么为什么这本书饱受诟病呢?笔者认为是因为商人宣传时把牛皮吹大了!本来是平庸之作,地位却被过分抬的抬高了,于是讨伐之声接踵而来。笔者将其定义为《旧社会中的私塾学生规则》,目的是为了劝朋友少琢磨《弟子规》,多读读正儿八经的国学经典,不料也引发了不少议论。有人说《弟子规》是集儒家思想之成的经典,有人说是《弟子规》集成封建思想的糟粕。
那么饱受争议的《弟子规》,到底讲了那些东西?其实读经典是一个塑造三观的过程,圣贤的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经典传承,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人。像《弟子规》这种读物,闲书闲读无伤大雅,把私塾的小学生守则当成传统经典,把先生给弟子立的规矩当成是圣人之言,这就有失体统了。好比是大学毕业后的人,拿着《小学生行为规范》作为人生指导书一般。
《弟子规》分为八个部分:一、总叙;二、入则孝;三、出则悌;四、谨;五、信;六、泛爱众;七、亲仁;八、余力学文。书如其名,通篇以“立规矩”为主,就私塾生活而言,内容很具体,主要是给弟子们待人接物做个规范,告诉孩子们,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一、总叙
原文改编自《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作者借圣人言,说自己事。古来读书人多是这种路数,无可无不可。关键在于,后文的内容真是是“圣人训”吗?我们接着往后读。
二、入则孝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弟子如何跟父母相处?要先要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叫的时候,要立即应答不能迟缓。父母责骂的时候,恭敬地听着,顺从父母的意思。孟子将这种“顺从”为主的做法,叫做“妾妇之道”。可见《弟子规》并不是圣人的本意。
我们须知道,对于社会几经变革之后的今天,照搬古人的规矩是行不通。《弟子规》很多规矩是基于农耕社会家人同住一院的旧习俗。照这个标准,没有跟父母住在一起,不能给父母早晚请安,冬暖被窝,夏凉床的上班族,都是“不孝子”之列了。
古人出门不易,临走前告诉父母要去哪里,回来之后首先要面见父母,这是基于交通、通讯都不方便的前提下的规矩。今人出门在外,电话、视频都很方便,报个平安是应该的。再有就是家不要搬来搬去的,工作不要换来换去的,这都属于“不孝”的行为,如果条件允许,笔者估计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四处折腾的,但是谁能保证自己工作可以干一辈子?
文中提到再小的事情都不能擅自做主,凡事得问过父母,这属于明目张胆的剥夺孩子的“独立做主”的意识,真不知道出自哪位圣人之言。笔者遵守很多不合时宜的规矩,并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养成。
三、出则悌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弟子如何跟兄弟长辈相处?哥哥要爱护弟弟,弟弟要恭敬哥哥,这也属于“孝道”的一部分。对于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凡事都要按照辈分尊卑来定夺,对待叔叔伯伯要跟亲爹一样,对待堂表兄弟要跟亲哥一样。
可以说每条规律都讲的很细,跟长辈说话,要轻声细语,不能说的太快,更不能说的太大声。一定是长辈先坐下,小辈才能入座,如果长辈没有说让晚辈入座,那就站着以表示恭敬。这些东西说实在的,在“破四旧”之前,家里都还是遵循的。可惜的是就习俗破除了,新的习俗还没有建立起来。
也有些内容要求有些拘于形式,比如路上见了长辈,要下马、下车深鞠躬作揖,长辈远离百步之后,晚辈才能上车离开。这虽然也是对尊卑观念的体现,但是太流于形式,即使是在古代也没有人可以做到,现实中的实际情况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发生。比如你开车在马路上见了叔伯,敢随地停车下去作揖行礼吗?阻碍交通,放在今天是罚款扣分,要是在《弟子规》成书的清代,说不定是要坐牢的。
四、谨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弟子的文明行为习惯。比如早睡晚起,珍惜时间,每早要刷牙洗脸,便后要立即洗手,衣帽要端正,穿着要整洁,不要踩踏门槛,不要抖腿,不要靠近是非场所,借人东西要及时归还,拿东西要小心谨慎不要弄坏了。即使是放在今天也不失为好的个人习惯。
文中特意强调了,小孩子不能喝酒,跟“未满十八周岁不得抽烟饮酒”的《学生守则》同出一辙,法律并没有这种规定,笔者据此讲《弟子规》定义为《私塾学生守则》,个人认为并无不妥。客观的来评价,全文中除了细致的行为规范之外,并无称得上“思想”的内容。跟《论语》《孟子》压根不是同一层次的东西。
五、信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弟子的文明言行规范。上一章主要说的是行为,这一章主要针对的是说话。讲话不能骗人,不能说没有根据的妄言,不能花言巧语,不能说脏话,不要传播谣言,不要轻易许诺,不要掺和东家长西家短的闲事。说话要稳重、缓慢,不要着急,不要含糊。
在修身问题上,要注意“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要书立正确的观念,不攀比吃穿,跟同学比才学、比技术,比知识。要善于跟直言不讳的人交朋友,坦然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勇于认错,勇于改错。做错事有不接受他人的批评,自己还想着遮遮掩掩,这样只能是错上加错了。
六、泛爱众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弟子的品德修养。要学会博爱他人,自己有才能不自私自利,他人有才能不妒贤嫉能,不巴结富人,不小瞧穷人,交朋友不能喜新厌旧。不揭人短,不说他人私事。与人有恩怨,要报恩不报怨对待佣人,要宽厚仁慈,不以势服人,要讲道理。
这里关于善恶,要宣扬他人之善,不讲他人之恶。大概是全书中唯一一次,有理有据的规矩了,这么做的道理是,你越是说这个人的善行,他听到后就会愈加的行善,传扬善行本身也是行善。如果他人犯错不规劝的话,则自己道义有亏。他人作恶,不能宣扬,指责过甚可能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这里就有了“世俗意义上的智慧”,在作者眼里保全自己远比是非善恶更重要,跟孟子的“大丈夫”全部不是一回事,与孔子的“君子坦荡荡”也不是一回事。我们可以看出,笔者所推崇的人格,既不同于君子型人格,也不同于大丈夫型的人格。至于这种只敢说好话,不敢严厉批评错误行为的人格,笔者也很难想出什么词语可以概况。
七、亲仁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弟子要亲近仁德之人。当然这种亲近是有“世俗目的“的,首先作者假定了仁者具有直言不讳的特点,跟这种人在一起呢,他会告诉你什么事对,什么事不对,可以使自己少反错误,从而获取无限的好处。为了让弟子都这么去做,还告诫弟子,如果不亲仁人的话,小人就会冒出来,围在你身边,导致很多事情做不成。
笔者认为这一章基本属于三观不正之论,首先说世界观,世界上仅仁人和小人两种人吗?小人就没有仁义的行为?仁者就没有小人的行径?如果人可以按此一分为二的话,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理论就是不成立的。再说价值观的问题,朋友相交大多数在于机缘巧合,又志气相投。刚认识一个人,就开始判断,他是仁者还是小人?对自己有利才去结交?这已然不尽是功利主义了。
再者就是儒学当中的“交友悖论”,如果大家都听圣人的话,只跟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不跟比自己差的人做朋友,甚至可以远离品行不如自己的人。假设大家都这么做,还有人能交到朋友吗?茫茫人海能够相识是一种缘分,君子小人的划分难免伤感情,能处的来就处,处不来就散,与朋友交,重在意气相投。原文中的“德日进”、“无限好”,出发点已经违背了交友的初衷,并不值得提倡。
八、余力学文
孝悌是处理父母长辈兄弟之间的关系,谨、信是规范言行举止,爱众和亲仁是讲待人之道,前文基本上可以这样总结,虽然部分观点笔者并不认同。如上几个方面都做好了,就以读书识字做知识了。如果学而不能行,只会让自己变得华而不实。如果只是身体力行而不去学习,就会令自己变得狭隘无知偏见从事。所以学习和做事要结合起来。
这里讲道读书方法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到就是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老是惦记着另外一本书。这本书还没读完,就不要开始读其他的。大概是说小孩子上学要专心致志的做一门功夫,不懂的地方要做好笔记,勤请教,功夫下到位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达了。
另外还有几句是针对“教室卫生”的要求,房间要整洁,墙壁要干净,课桌要清洁,笔砚要摆放端正。研墨的时候不能磨偏了,偏了说明心思不正。字写不规整,说明心里不端正。这两句话是典型唯心论,把客观的现象归结于心思是否纯真端正,有点捕风捉影,姑且不论。书籍要有固定的书架,从哪里拿的,看完后要放回原处。再着急也得把书卷整齐了,如果发现有损坏,要及时的修补完整。
最后是儒学中的“读书悖论”,该观点认为不是圣贤书不能读。有一本缺字少页的书,不看怎么知道是不是圣贤书?读完之后发现不是圣贤书,已经读了怎么办?再有就是孔孟一开始都不是圣贤的,是后学读完“非圣贤书”,才建议皇帝把他们尊为圣贤的。如果大家都遵循这个规定,谁知道谁是圣贤?谁知道那本书是圣贤书?再有就是《弟子规》虽然引用了《论语》《孟子》里的些许语句,但是所倡人格却不同于孔孟,《弟子规》算是圣贤书吗?
从笔者个人的解读来看,这本书精华与糟粕混杂,有用的和有毒的交织在一起。说实在的,看过抄过《学生守则》的人,对《弟子规》应该是不陌生的,因为很多内容是想同的。相比之间现在的《小学生守则》比《弟子规》更完善,更符合现今社会。那么是哪些人把《弟子规》当做是修身必读经典呢?是哪些人把《弟子规》推崇为人生奉行宝典呢?文化产业的生意人有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大肆宣传,不明就里的圈外人又是为谁护法呢?
阅读经典是以圣人言论,对今人三观塑造的潜移默化,我们可以学老子的清静无为、孔子的君子务本、孟子的养浩然之气,这对完善人格都是有益的。至于把《弟子规》当做修身宝典的人,大概不知道《大学》和《中庸》就是专门讨论修身的吧!放着正儿八经的经典不读,抱着满清落第秀才的学生守则当教条,想想也真是可笑!
如上全文,是对《子弟规》纲要主旨的梳理,翻译了绝大多数的原文,并对部分观点进行了评价说明。希望能够对各位能有所帮助,观点仅代表个人价值观下的评论,见解不同可以留言讨论。另外关联两篇文章,一是对《弟子规》全文的白话翻译,二是对《弟子规》的地位评价,推荐阅读:
注:图片源于zol论坛,上传者:《旺仔小馒头》,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