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学习实战营」便签输出第1期第4天
今天,我们的拆页来自第二章 「何谓故事」
拆页五
换位思考,换个角度讲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特定的观点,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有的时候是两个或者三个,我们只关注一个)。聆听一个故事,就是短暂地间接与描述者分享他的视角。同一个故事,如果视角不同,意思也会完全不同。
以《三只小猪》的故事为例,无论是让有稻草房子的猪、有木头房子的猪还是有石块房子的猪,又或者是狼来讲,都是一个不同的故事(道格李普曼在他的书《增强你讲故事的能力》里指出了这一点)。
理论上说,如果你从有稻草屋的猪的角度,给狼讲了一个足够好的故事,狼就会理解这只猪是怎么想的,知道从这间稻草盖的房子里能看到什么。如果这个故事并不比填饱肚子更有价值,无论如何,狼还是会“吹倒它的房子”。如果故事比填饱肚子更有价值──比如说这只猪的妈妈和狼的妈妈是一起在博伊西长大的(我扯得有点远,是吧)──狼就可能会被影响到,让住在稻草屋里的小猪多活上一段时间。
叙述的过程,其实是叙述者和倾听者选择并交流一个特定观点的过程。当你想让人们去“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一个故事就可以将他们从一个视角带到另一个视角。开阔听众的视野,给他们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角度,就可以改变他们的想法。
一个财务经理可能只会看到,由于回访客户增多,相关费用水涨船高。对于一个销售经理来说,一个好的故事可以拓宽财务经理的视野,从而让他赞成这些花费。
一旦财务经理“看到”一次回访挽救了大量的订单──嗯,这就带来了不一样的效果,不是吗?
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会引起截然不同的行动。故事就是这样,让别人穿上你的鞋子出门走一遭,可能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下意识的。如果你问他为何要做某事,他们会给你一个好的理由,一个听起来很理性的理由,却与真正的原因毫无关系。原因在于,人们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决定,更不要说做决定的原因了。
我们之所以那么做,原因很简单,我们从来都是这么做的。或许很久以前,有人告诉过我们要这么做,也可能是某一个瞬间,我们认定了这么做是“正确”的,长此以往,我们便跟着感觉走了。一旦养成了习惯很少再回头反思。一个好的故事,可以促使我们审视无意识的选择,检验那些未经检验的思考。
「I,重述知识」
1、梳理拆页内容,整理出讲故事的角度有哪几类,并继续头脑风暴,将类别补充到5类以上。
2、说说你过去讲故事的角度常常是哪一类,为什么?
台湾的林世仁写了一本书,《十一个小红帽》,他在书里再造了十个新的小红帽,给经典童话增加了新的创意。
文学创造中的故事,绝不止一个讲述的角度。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故事,也不止一个讲述的角度。视角不同,传递的意思也有可能完全不同。
从故事的人物来分:
1.故事的亲历者:主角——这是我自己的故事,我将我经历的讲给你们;
配角——我参与了某一部分的故事,我将我经历和所知道的讲给你们;
2.故事的旁观者:我看到(听到了)一个故事,我讲给你们听
从利益角度来分:
1.客户的角度;
2.经销商的角度;
3.区域经理的角度;
4.老板的角度;
……
用什么角度来讲述一个故事,取决于讲述者和倾听者的身份和目的、需求。
过去我常常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讲述故事,觉得是自己经历的事情,真实真诚能打动人。其实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讲述同一个故事,也许能给听众更多思考的维度。
「A1,激活经验」
挑选一个你从来不曾尝试过的角度,改编前几天任意写的一个故事。完成后,说说你的感受。
试着从我父亲的角度讲他的故事:
我今年已经80岁。我坐在书房里整理着过往积攒下来的书籍,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陷入回忆。
6岁那年,母亲难产,母子双双殒命,从此我成了半个孤儿。大姐12岁即成为别人家的童养媳,二姐由于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走路。父亲身体不好,家中尚有一长兄,我们相依为命。
9岁开始入学。幸好天资聪慧,隔年就跳级,三年读完初小。仍然记得,跟小伙伴们上山放牛捡柴,我时常给他们讲故事,他们帮我捡柴。日暮时分,一起赶着牛挑着柴回家。
已经不大记得那些日子是怎么度过的了。最怕放寒暑假,大家都有家可回,有母亲的怀抱。我偶尔会去大姐家,目睹过大姐被婆家人打骂,心里暗暗憋着一股气:“以后我一定要打回去!”后来一位同学邀请我去他家,他家里有奶奶,奶奶极疼我,从此我便将他家当我家。
大学时,父亲因饿极生病而死。而我也因肺病休学一年。毕业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了一个小镇,进驻了一个厂,在一户五保户家三同,自此安家。
幸好后来娶了一个好妻子,育得二子一女。其间的故事,真是三天三日也说不完。所以有时候会涂涂写写,然后把纸张夹在书页里,让它们藏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