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这首诗本身就是谜面,谜底就是“猜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喜闻乐见的文字游戏。北宋时的汴梁,也就是开封,出现了上演百戏的专业娱乐场所——瓦舍。
列入百戏的猜谜得到了长足发展。马定斋、霍百丑、张山人、胡六郎和魏大林等艺人,靠着制谜和猜谜,名噪一时。
很多文学大家本身也是谜语专家。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和王安石等人都很喜欢制谜和猜谜,他们联手编辑了四册谜语书——《文戏集》。
比如王安石,野史上记载了他制作的两条谜语。一条是字谜:“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猜两个字”。谜底是“贺”、“资”二字的繁体字,也就是“賀”和“ 資”。
一条是物谜:“常随措大官人,满腹文章儒雅,有时一面红妆,爱向风前月下。猜一物。”谜底是“印章”。
再比如宋代彭乘在《墨客挥犀》中记录了一条猜人名的谜语:“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玉肤,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
谜面颇有宋词绮丽柔媚的特色,自成一诗而又别有意蕴。每一句诗都隐射了一位唐代的诗人。
“佳人佯醉索人扶”,意思是假装要跌倒,谐音“贾岛”。“露出胸前白玉肤”,意思是里面很白,谐音“李白”。
“走入帐中寻不见”,古时称罗帐,隐入罗帐,显然是指“罗隐”。“任他风水满江湖”,有拼浪、搏浪之意,谐音“潘阆”。
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武林旧事·灯品》
但灯和谜发生联系,那就已经是南宋时期的事了。正如南宋诗人林升诗里说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武林是当时南宋的都城,也就是今天的杭州。
每到元宵佳节,杭州城内张灯结彩,用丝绢制成精巧美丽的花灯。过节图乐子,花灯上写些灯谜,让往来观灯的人一起来猜。
诗迷里经常会藏些诙谐有趣的机关,让人忍俊不禁。当时的灯谜被称为“隐语”或“射虎”。猜灯谜又被称为“打灯虎”、“打灯谜”。
民间传说,有个被称为笑面虎的财主,只认衣冠不认人。一个叫王少的青年找他借粮,因为穿得破烂,被粗暴无礼地赶了出去。元宵节里,王少提着写了诗迷的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口。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知道他是指桑骂槐,表面说“针”,其实是骂自己,但也无计可施,只能灰溜溜地走掉了。旁边的人都很开心。
第二年元宵节,人们也学着在花灯上写谜语,让大家猜谜取乐。时至今日,灯谜也保留了开心取乐的传统,比如:
什么植物和动物加起来最像鸡?
--树、马(数码相机)
星星有多重?
--8克(starbucks星八克)
哈里波特为什么会住在灯泡里?
--因为哈里波特是巫师(钨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