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写清楚”的教学建议
建议一:根据类别,明确“写清楚”的内容
统编版三年级教科书里的 16 次习作,按类别大致可分为纪实类、想象类、实用类三大类。这三大类习作对“写清楚”的内容指向是不一样的。
纪实类是写实的,“写清楚”的重点是抓住特点,把人、事、物写清楚,或者是分几个步骤把事情的经过,实验的过程写清楚。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次习作《猜猜他是谁》,教科书里给出的习作示意图里,有 4条文字提示,有的指向外貌特点,有的指向性格特点,有的指向兴趣爱好,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清楚”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再如三年级下册《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要求根据表格提示按实验步骤把实验过程以及实验过程中事物的变化写清楚。
想象类习作,自然也需写清楚事情的过程,但更要关注如何把大胆、奇特、有趣的想象“写清楚”。普通心理学中这样解释:“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以知觉材料为基础,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可见,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探寻想象的路径。如三年级下册《这样想象真有趣》,“这样想象”是指怎样想象?学生要先明了想象的路径,方能展开想象。
实用类文体的内容是写作者依据已有知识对客观事实的一种确认,其写作目的在于用告知的方式交流信息。因而,实用类习作,“写清楚”的重点是把信息尽可能完整、全面地介绍清楚。如三年级下册的《国宝大熊猫》,就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整理信息,再查找资料补充内容,把大熊猫尽可能准确、清楚地介绍给别人。
建议二:立足内容,明晰“写清楚”的要点
明确了各类习作需“写清楚”的主要内容后,需进一步思考:三类习作,“写清楚”的内容指向不同,“写清楚”的要点自然也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类习作,因侧重点不同,习作要点也会有所差异。
下面以“纪实类”习作为例。
三年级下册《我的植物朋友》是要求写清楚一种植物。习作的要点,教科书里是这样要求的:写之前再去观察一下,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很显然,为了让学生“写清楚”,教科书编者提出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再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感受记录下来。其要点指向“开启全觉观察,感受清楚独特”。
而同一册中的《看图画,写一写》,是要求写清楚图画描绘了什么,把图画里的内容介绍给大家。教材里有四个问题作引导: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前三个问题,是需“看见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需联想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要把看到静止的东西在脑海里动起来,而这个动起来的过程,要借助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既不能脱离图画内容乱想,又不能只写图画内容没有联想。所以,这次习作的要点就是“抓住图片的核心要素,把图片的内容写活”。
同样是纪实类,三年级下册《我做了一次小实验》的习作要点又不一样。实验是讲究科学的,实验的过程绝对不能颠倒顺序,否则实验不能成功,甚至会带来危险。所以,实验过程正确,步骤记录清楚,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实验的语言描述,准确是第一要义。因而,习作要点指向“过程要介绍清楚,语言注重科学理性”。
明确每一类习作每一课的教学要点,对课堂实施大有裨益。
建议三:展开过程,搭建“写清楚”的支架
学生知道了写什么,写的要点是什么,是不是意味着会写了呢?显然不是的。习作是“学习写作”。教学时,要聚焦学习元素,借助学习支架开展习作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表现,再进行针对性指导。样例、提示、建议、向导、图表等,都是很好的写作学习支架。
三年级上册《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是纪实类的观察习作。我们就搭建了以下学习支架,把“学习写作”的过程充分展开。
支架一:联系课文,借助表格探索观察方法。
学生填写表格第二列,会发现“留心观察”的好处:日常的生活,平常的事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稍加留意,就会有新的发现。填写第三列,会发现“细致观察”的好处: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支架二:借助例文,归纳细致观察的方法。
借助“初试身手”中的范例二,即观察芒果的片段,学生可自主归纳出“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用嘴尝”等细致观察的方法。再结合学生课前的观察记录单,小结归纳其他的观察方法,如“用耳听”“借助工具观察”等观察方法。
支架三:现场观察,尝试运用更多的观察方法较为全面地观察。
联系“初试身手”中范例一,即观察蜗牛的片段,选用所学的观察方法,小组合作,现场观察蜗牛。请学生小组合作,每观察到一点,就用一个关键词记在 卡片上,看哪一个小组运用的观察方法多,观察到的细节多。感受不同观察方法带来的新体验。
最后再鼓励学生选用新的观察方法,再次观察自己记录单中早先观察过的事物。增补新的观察到的内容,并连起来写成一段话。
这样的写作学习支架搭建,就使得写作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学生通过学习支架,体悟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离开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写作学习是不现实的,是低效的。
建议四:交流评改,打磨“写清楚”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二学段习作要求第五点明确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纵观三年级16次习作,都非常强调同学之间、伙伴之间的朗读和分享,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发现语义不够清晰,词句不够准确的地方,再通过自己改、伙伴互相改等方式,打磨能“写清楚”的语言。以三年级下册 8 次习作为例,教科书对习作语言修改的要求非常明确。(见下文表)
八个单元,除了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修改要求比较综合和笼统,其他七个单元,习作修改要求清晰明确:修改的方式,有自己通过朗读修改和交换习作请同学帮助提出修改意见等;修改的规范性,强调用修改符号修改;修改的内容,重视是否有错别字,词语用得是否合适,内容是否准确,过程是否清楚等。比如三年级下册《我的植物朋友》,一学生原先的习作是:
风信子装在一个玻璃杯中,它的根像一个大洋葱,根须长长的,白白的,像圣诞老公公的长胡子一样。它的叶又高又细。花苞像一粒粒一排排整齐的玉米一样排列着。我每天都给它浇水,盼望着它能开出粉色的花来。
读后,我们就会发现,第一句中就有多处用词不合适、不准确:“装”用得不合适,改成“养”就使风信子有了生命;风信子像大洋葱的那部分是“茎”,不是“根”,不准确。还有不少用词重复的地方需调整。后经修改,语句就准确、干净多了。
风信子养在玻璃杯中。它的茎像一个大洋葱,根须长长的,白白的,像圣诞老公公的胡子。叶子又高又细。花苞像一排排整齐的玉米粒。我每天给它浇水,盼望着它能开出粉色的花。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能学着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就可以了,主要是修改别人看不明白的地方,包括一些错字和明显用词不当的地方,或是与习作要求明显不符的地方,不必从语法、篇章结构等角度严格要求。
建议五:用好课后小练笔,掌握“写清楚”的方法
统编版三年级上、下两册教科书,共在阅读课后安排了6次小练笔,每册各3次。三年级上册,分别安排在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的课后;三年级下册,分别安排在第3课《荷花》、第13课《花钟》、第 22 课《我们奇妙的世界》的课后。
这6次小练笔,重点都是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有总分结构的,有并列结构的,有连续结构的等,并对语言品质逐步提高要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要求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并链接阅读汪曾祺先生的《自报家门》节选,这次小练笔,显然重在写清楚某个地方的事物,结构上可以是连续结构。《富饶的西沙群岛》,要求是“从下面的图中选择一幅,写几句话。”
重在仿照课文“总分结构”写清楚一个画面的内容。《大自然的声音》,要求是“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链接阅读叶圣陶先生的《瀑布》,重在仿照课文“总分结构”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荷花》,要求是“第 2 自然段写出了荷花不同的样子,仿照着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本课的练习,指向新的构段方法,用并列段式写清楚花朵的不同姿态。《花钟》,要求是“仿照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写一写你喜欢的花。”仿照课文按不同的句式“写清楚”花朵的开放时间及样态,重在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我们奇妙的世界》,内容是“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感受这些普通而又美的事物。你也来写一写吧。” 学习用比喻的方式,把它写得美,用语言的优雅,把普通事物的美“写清楚”。
当然,课后小练笔,引导学生从模仿课文的连句成段的表达形式入手,符合三年级学生的习作心理。教科书里的只是典型案例,三年级习作构段学习,还有递进结构、因果结构、转折结构、点面结构、主从结构、概括与具体结构等,教师可以依托这些段落结构关系,凭借课文中的典型语例,引领学生感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承接关系,体会写作顺序,练写一个自然段,在读写融合中,提升写作的能力。
总之,三年级习作教学,要立足“写清楚”这一核心目标,明确“写清楚”的内容和要点,需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注重搭建学习支架,在读写融合中习得经典的表达方法,在自主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升语言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