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书是松浦弥太郎的《谢谢你》,这个男人现在也火得不得了,据说从日本到中国,没人比他更懂生活,内容也很日本,比起他的《一百个基本》算是长篇,共同点是看起来很带劲儿,看完之后睡一觉醒来就会忘光。
我不是说他不好,我是说我记性不好,那么有智慧的文字必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篇是《不汲汲以求》,他说:“希望对方抚平自己的失落,是一种任性。无法填满的心情,希望有人能帮自己填满,这不过是孩子气的撒娇。”
“我很寂寞,想跟你在一起。”
就算是男女关系,我觉得这种情况还是很要不得。希望对方抚平自己的失落,是一种任性,是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无法填满的心情,希望有人能帮自己填满,这不过是孩子气的撒娇。
我们要与独立存在的自己好好地面对面。
看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还不够独立的部分,不要背过脸去,要一个人好好活下去。
我觉得要能做到这一点,一个人才能和别人互动分享,建立关系。
正向的思考方式,温柔体贴,学习…等等,要活下去,重要的事情就不能向外寻求。只能自己一个一个去找到种子,并在内心坚守,慢慢的栽培。
“如果哪里有卖,我就买”,过得太安逸,而说出这种话。不去努力;“想要的东西,希望有人能送我”,一味向亲近的人提出各种要求。
这种行为未必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做出来,一不小心谁都可能。所以一定要小心,经常警告自己“绝对不可以做出这种事”。
“希望他为我这么做,希望他来照顾我。”
如果不舍弃要求别人的心情,就无法和他人建立更深刻的关系,最好要有这种觉悟。
怎么样,像不像居委会于大妈站在面前苦口婆心地劝你呢?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跟贾宝玉爸爸一样一样哒!不过让我一看再看的还是下面这篇。
“上飞机之前的时间,我大都不是坐着发呆,就是在看书。
不过那天我心血来潮,在成田机场的商店里闲逛。
我去过台湾好几次了,在当地有位朋友一直都非常关照我。我非常希望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感谢之情,一直想买点礼物送给他,这次又有机会去台湾,我便在机场不停徘徊,寻找合适合的礼物。
苦恼到最后,我决定请店员帮我包起爱马仕的一个钥匙圈。
是一个附有车子形状的皮革吊饰的钥匙圈,上面没有任何银饰,也没有“爱马仕”的品牌商标,是很朴素的款式。我看中这点才选择了这款。
我拿着绑上上咖啡色缎带的橘色小盒子上了飞机,三个半小时后就到了台湾。
在台湾停留的期间,我和那个人约了见面,出门时我把装着钥匙圈的礼物盒给放进包里。
我和对方很久没见了,那人仍是一如以往,以温暖的笑容迎接我。我们开心的谈话,一起用餐。我沉浸在放松的自在感觉中,突然想起了包里的礼物。
“这是礼物。”
我大可这么说,然后把钥匙圈交给对方。可是看着对方无牵无挂的笑容,我改变了主意。
“想送点东西给对方”,这是不是我的一厢情愿呢?
这个人并不期望这种回报,这么做会不会造成对方的负担?
把这个人对我付出的温柔以物品来回报,我不会觉得不自然吗?
在短短的时间里,脑中闪过各种思绪。
因为自己一时兴起而买下昂贵的礼物,但是对两人的关系而言,我觉得这似乎是“不恰当的东西”。
结果,我没有把东西拿出来,而是收回行李箱,就这么回日本去了。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或许不做会比较好。
如果我没有想得太严重,说句“送给你”就把礼物交给对方,我想对方应该会很开心,只不过考虑到,我和对方长远的关系,我还是觉得不交出去比较好。
回到日本后,我写了一封信给那个人。
你的温柔和体贴,我非常感激,一直很想送点什么给你,结果一时冲动,在逛了很多家店后,我选了爱马仕的钥匙圈。不过和你见面以后,我觉得还是不交给你比较好,于是就把礼物带回日本了。
那个人读了信之后,非常高兴。
对方笑着说:“居然买这么贵的东西,真是傻瓜。”还说:“不过你的心意,我很高兴。”都带在身上了,却选择不交给自己的顾虑,如此认真地替自己着想——对方表示很感动。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沉思了许久,得出个结论:台湾人真虚伪!)
虽然没有把礼物交出去,但我的感谢之情仍是传达给了对方。
这件事让我再次体会到,不应该把自己“送礼”的目的是为优先。“为了讨论某某,我去见你”,就算出门前抱着某种目的,但见到对方的当下突然决定不说了,我想也没有关系。
那个钥匙圈我不方便自己用,当然也不能转送给别人,于是我让它留在盒子里,现在还摆在房间里。
偶尔瞥见时,我总是不禁心想,考虑别人的心情是一件困难的事,但也是件非常美好的事呢。
虽然没把礼物交出去,感谢之情仍能传达给对方。思考人与人的关系,考虑别人的心情固然困难,但也是一件美好的事。”
以上这篇《不一厢情愿》,说的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或许不做会比较好。
发人深省!发人深省有木有!引人共鸣有木有!
我,以后,再也不会一厢情愿地去送礼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