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每一次明星“出事”都会炸开了锅,媒体一定会紧紧跟上,顺藤摸瓜,吃瓜群众也在后面亦步亦趋。
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这不,女方的消息还未尘埃落定,就有人开始去挖掘男方的消息了。且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谴责那些揭露别人隐私的人与做法,倒不如反省与探究一下,为什么我们那么热衷于窥探他人的隐私。
因为说到底,之所以媒体会不遗余力、乐此不疲地去揭露公众人物的事件/丑闻,是因为这种揭露有市场——
网络时代催生的“眼球经济”,不正是媒体与吃瓜群众共同演绎的一场毫无道理但又看似有理的大戏么?
1
别不承认,窥探欲绝大多数人都有。只是大或小的区别。
窥探欲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好奇心,人从小就有。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对别人隐私的窥探欲来自于童年,也来自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好奇心。
这个说法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绝大多数为人父母者都面对过的尴尬——
孩子长到两三岁以后,有一天,他会不经意地发出疑问: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父母愣怔片刻,想着把问题绕过去,如果绕不过,只好略一沉吟,给出答案。
答案五花八门:从沟渠里捡来的;从胳肢窝挤出来的;从垃圾桶里翻出来的……手机时代还多了一个——充话费送的(当然,这样的答案都不是好答案,好的答案在育儿书里)。
而且,这种问题常常会衍生出无穷的后续:你说他是从河边捡的,TA还会叫你去河边再捡一个……即使你如实相告TA也不会懂,只能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你哑口无言,或直接叫TA闭嘴。
于孩童而言,这个新奇的,从未来过的世界,需要知道答案的地方太多了。
而“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在其成长过程中大抵不会缺位。
很古老,但永远新鲜。
2
可见,好奇心/偷窥欲从人的孩提时代就可见端倪,且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
而得不到解答的疑问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积累;窥探不到的隐私也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叠加——这样的结果又强化了孩童的好奇心和窥探欲。
积累与叠加,需要宣泄的出口。这就是成人好奇心与窥探欲的由来。
在我看来,人本来就是带着疑问活在世上的,有些问题永远都没有答案,连大人都“欲求不满”。
其实,于孩童而言,窥探是他们了解自己、他人乃至世界,继而塑造自我的途径。
通过对父母正面和负面情感隐私的窥探和了解,孩童能够正确、客观地了解人性、情感和爱的实质,继而健康、顺利地适应复杂的社会和情感生活。
并不是一件坏事。
就像我在推文《父亲用刀捅死15岁儿子 | 爸妈,你能离我远点吗?!》里提到的,人不能永远活在婴儿状态的全能自恋中,成长需要剥离这种全能操控感,完成自我的重塑,这是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孩童窥探父母的隐私,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欲求,从心理学上讲,如果一个人在孩童时破解了父母全部的情感隐私,那TA长大后将不会过分热衷于别人的隐私。
相反,那些在孩童时期的窥探欲没有得到足够满足的人,就会对窥探别人的隐私乐此不疲。
3
那为什么名人明星的消极、负面的隐私更能引起人的窥探欲呢?
在我看来原因有两个:一是名人明星是公众人物,更容易被我们“窥探”到;二是在名人明星身上发生的事件的“窥探”,还还暗含着我们的心理投射。
要知道,人是通过他人的生活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了解自己的喜好,更加清楚“我是谁”,以此来获得一种归属感的——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的,“自我”是一种社会结构,关注人与外界之间交往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性自我。也就是,我们通过与社会、他人的互动来确认、定义“我是谁”。
而名人明星向来给人的印象是“高高在上”的,是“完美的偶像”,我们的潜意识就希望看到他们呈现出跟我们一样的那一面:
真实的,有缺点的,与我们一样活生生的,“食人间烟火的”。
当我们看到他们也会为了五斗米折腰,为了生活疲于奔命,被情所困,为婚姻所扰,“我们都一样”的认同感,能让我们的心理找到平衡,找到对等。
4
当然,并非所有对隐私的窥探欲,都是发自成长和成熟的需要。
有极少数人是通过窥探别人的隐私来满足一种扭曲的、变态的原始欲求。
这类人更热衷于搜集和窥探别人的隐私,甚至会添油加醋地大肆渲染,使隐私的情节和内容更丰富,更立体,口味更重。
就像一些热衷于蜚短流长,喜欢说三道四的长舌妇,这些人的人格深处其实存在着严重的压抑——
因为压抑得越久,攻击的欲望与能量就越强。当这种压抑的攻击欲投射到别人身上,就会成为咬牙切齿的痛斥,谩骂。
这些人,很多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圣母,或者卫道士。
5
总而言之,除了孩童外,成人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如果是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对他人造成侵扰,不给别人造成伤害,就无需自责。
对于名人明星的事件,能总结经验的总结一下经验,要吸取教训的吸取一下教训,如弗洛伊德所言:在窥探的过程中,人们宣泄了个人欲望,进行了个人保护,甚至会形成一种动力,实现个人成长。
如此便好。
至于一些过份的谴责与谩骂,则实无必要。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不可能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感受,体会他们的冷与暖。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