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受益匪浅。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作者山下英子通过参透瑜伽“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并由此获得灵感,创造出了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我刚上一年大学,宿舍整理是每日的必修课,每天都会有宿管来检查,总是被告知宿舍有多么乱,我和几个舍友都是外来户,东西只增不减,显得本来就不怎么大的宿舍更加拥挤,就算心血来潮收拾一番,没几天就又变回原样,十分苦恼,不知怎么办才好。
今天阅读了这本书,我对断 舍 离有了新的认知,并决定跟随作者山下英子的脚步,let’s 断舍离!
断舍离的机制
1.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要意识到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斩断用不完的物品、多余物品的流通。
2.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一一是为舍。
即便是以前用过的东西,如果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就不该怀着“说不定将来还有一天能用得上”的心情,随随便便地保存、保管、收纳它,而是让它们去到此时此刻最需要它们的地方,要有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舍弃”掉。
3.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一一是为离。
不断地重复拷问物品,也拷问自己的“断”与“舍”,挑选出与当下的自己最相称的物品。经过精挑细选筛选出的少量物品,能够各得其所,物品仿佛是回归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一般的离开。
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1.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在头脑里进行整理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与物品的关系,然后就是当下这一时间轴。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聚焦于某一个场所。而要选择场所,就得意识到时间。我今天能把多少时间花在断舍离上呢?是半天、1小时,还是15分钟呢?从能用多少时间出发,找出今天想要进行断舍离的场所,这样的话效率更高,而且人也更愿意付出努力。换句话说,要选择的这个场所,即便只是一个抽屉也是可以的,甚至说得更夸张一点,即使只是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的钱包也无所谓。
2.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
考虑一下“我想通过断舍离得到什么”,选择、断舍离的最初场所,干劲就会随之增加。而一旦这个场所得到了第一次突破,断舍离的速度就会明显加快。
让人能强烈感受到意识发生改变的,就是那些能作用于心理深层的场所。
通过有多少时间而选择出来的场所,再加上自己的目的,就能得出这样的推导:“重视健康及安全”→“有一小时的时间”→“不擅长分类”=冰箱的最上一层。这样,你就能时时发现最适合实施断舍离的地点了吧。
3.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在大体决定了“要从哪开始扔”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要从什么开始扔”。
一提到“从什么开始”,大概最先跃入脑海的,就是自己最不想扔的东西。喜欢书的人就会想到书,是这样吧?是留下来呢,还是卖掉呢,还是扔了呢?这样的取舍选择是非常花时间的。衣服、餐具之类的也是一样,自己很在意的东西就留到以后再说,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肯定堆成山了,所以可以先扔那些。扔那些东西的时候,完全不需要给它们分类,最开始的标准一定要简单。总而言之,就只需要问这东西还要不要就行了。
整理与收纳的方法
1.三分法
在进行三分法之前,首先必须要学会用俯瞰的方法审视所有物品。什么是俯瞰呢?打个比方说,去酒店里参加冷餐会,我会先粗略地看一圈,看看都有哪些吃的,然后就能发现大概有前菜、主菜和甜品。再怎么说,我也不会一进去就端起盘子从离自己最近的吃的开始毫无节制士也从头吃到尾,我会考虑自己能吃多少,考虑盘子的大小,再仔细斟酌从这三大类中选哪些吃。整理和收纳也是一样,比起不管不顾地从手边开始收拾,运用“俯瞰→分成三类”的方式可以更有效率一些。
拿厨房来举例。粗略地环视一圈,就可以大体把厨房里的东西分成食材、烹调器具和餐具三大类。厨房是做饭的地方,不应该有其他无关的东西,而所有相关物品则应该按照功能出现在它们应该出现的地方。如果你以为自己已经做好分类了,可是打开柜子时,却发现放烹饪物品的地方还放着调味料,这或许就说明你对分类还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原则上,这三种大分类不能混淆,不同种类的东西不能混在一起。
2.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在断舍离里,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比如抽屉,衣柜等。
而像碗柜,餐具柜等能看得见的地方,从美观上来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
而给别人看的装饰性的东西,就只放一成了。就好比我们去看画展,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总是独自挂在一面墙上,而其他作品则会多张排列在一起。这样一来,主次程度就一目了然了。同样,居住空间里也能运用这种技巧,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杂物,只要运用这种空间魔法,也能变成非常漂亮的装饰品。反过来,就算是再漂亮的画,要是贴了满满一墙,也会变得杂乱平庸。减少物品的数量,这样不管是多狭小的旧房子,都能自然而然地营造出高品位的感觉。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
当你还生活在物品如洪水般泛滥的环境中时,一你可能会觉得“真的只能放七、五、一成吗”,可当物品减少之后,你的想法会变成“真的只需要有七、五、一成就好”,在这种限制当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本身也很有趣。如果在看得见的收纳空间里放了十样东西,就得做出选择,想想,到底要选其中的哪五样呢?这么一来,就相当于“选出最喜欢的前五名”,心情就会变得雀跃起来。
重复进行彻底的七、五、一成收纳之后,你就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品位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因为只留下经过精挑细选的物品了,所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提升是建立在“总量限制原则”的基础上的。假设说根据总量限制原则,你只能留下五件特别喜欢的东西,那么你首先就得实施“断”,只允许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进到家里。如果你入手了新欢,就得放弃之前排名在最后的东西,就像这样不断地循环。如此循环往复,自然就只剩下排名靠前的东西了,而且自己断舍离的层次也会随之提高。这样做下去,你的目标就会越来越清晰,不会再搞不清重点。这样一来,也就能够培养出“永远都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