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李尚龙畅销书《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里面同名的这篇文章,给彼时在工作上各种无处安放的我很大触动。激动地跟朋友分享这篇文,结果甚遭鄙夷。鸡汤能补身?话语是点不亮黑夜的,有时间熬鸡汤不如多做多学少撕逼。嗯,其实,那些年我喝了很多鸡汤。
初中高中,那一本本各种出版社的或薄或厚的《心灵鸡汤》,可是我们作文里穿插故事,引为论点的好帮手啊。
在我们那个地方,我们读书那会儿,各种书籍还是匮乏的。小学没有阅览室,有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匆忙地把一间体育活动室,放几个陈旧的书架,摆些不知什么年代的书,再摊上几张桌子椅子,改造成一间阅览室。有时候这个房间还是兴趣小组活动室。
初中实际上也是没有阅览室的。据说是和播音室连在一块的,当我兴趣盎然地想去那里看看书,透过门缝窥视很久才发现那个房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变成摆了两个上下铺的寝室了。
也难怪,我们读书那会儿一个年级有十三个班,一个班平均有六十五个学生,学校突然爆满,连宿舍都紧缺得很。
上高中了,学校也似乎宽敞了许多,那会儿在原教学区外刚推出来的黄土操场,上体育课跑两圈就汗流浃背,而内操场也可以容纳当时接近三千学生的集会。办公楼也是整整一栋,底层都是空的。
高一时没有阅览室。高二时把办公楼空着的那层装修成了三个阅览室,图书据说有几千册,每天中午时间开放阅览室,记得当时还在新的阅览室拍了宣传视频的。而高二下期文理分科,高三疲于高考,完全无暇光顾的。
在那些年头,最喜欢去那些多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具店兼书店,比如“晓兰书店”、“清香书店”。这些小店,面积都不大,除了文具,必不可少地售卖一些参考书、复习资料、模拟试卷,“闲书”被挤在一块不显眼的狭窄区域。
学生时代自然也是囊中羞涩的,“闲书”也就看看而已。偏偏是个看书很执着又脸皮很薄的人,《心灵鸡汤》里一个个短而精辟的故事,让无奈合上书本离开时不会有太多痛苦不甘的念想。而且这些小故事后面都会用言简意赅的哲理性语言收尾,也是常常可以引用到作文里得高分的法宝。
不知是天性头脑简单还是天生爱幻想,总是会很相信里面的故事,特别是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或者结尾的,现在都还很多小故事能绘声绘色地讲诉出来的。
生病的姑娘不敢看对她来说天价的账单,结果被告知已经支付,账单上写着“一杯牛奶已足够支付!”。
一群出色的应聘者中唯独一位很一般的男士胜出,原因是他默默地捡起了地上的纸团。
穷人家里养不起那么多人,就把眼瞎体弱的老母亲背到很远的山上准备遗弃,想独自回去时,发现来的路上撒了很多糠麸,生气地质问母亲,结果母亲说:“儿啊,走了这么远,我怕你找不到回去的路啊!”……
故事的真假已经没有分辨的意义了,只是这些“心灵鸡汤”在那个精神文化物资匮乏的年代,洗涤了我的心灵,也给了我很多正面向上的力量。
哪怕以前天真地幻想善良的自己会是那个幸运的路人甲,在现在看来只是个可笑的理想主义,但至少让稚气的我眼里只留存了世界的美好,而少了很多丑陋的阴影面积。也在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里植入了善良、真诚、孝顺、勤奋的芯片,在面对一些恶俗、扭曲的社会现象有了最初的判断标准。
而如今漫天的鸡汤文,能让你顿悟的,能让你在迷茫颓废时找到力量的,哪怕只是能让你此刻郁闷的心情好转的,就是有存在意义的。
至于你能顿悟多少,这个顿悟是不是对的,找到的力量是几个小时还是几天,心情能愉快多久,那都不是一篇文章能决定的。你的人生尚且不是单一的人和力量可以决定的呢,岂是一篇文章可以做到?激情有了,动力有了,行动在自己。
很多人反感从一个或者几个故事就熬出一碗鸡汤,这样强行灌下的鸡汤,最大的毒副作用就是先入为主地从一个角度给出一套“哲理”,麻痹我们自身的思考能力。
这样的反感很多时候是有理由的,因为“厨艺”良莠不齐,这些鸡汤质量自然需要思辨。而始终在自己的王国里,你得像一个君王般能分辨会选择,给正宫的鸡汤一个名分。
但是,再正宫的鸡汤也点不亮黑夜,只有行动才行。那么,这鸡汤可能会是那根点亮行动的火柴,可能会是那微弱的风中摇曳的洋油灯外的灯罩,可能会是人生漫步迷茫醉酒后的醒酒汤。适时地选一碗对味的鸡汤,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