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身边的朋友聊天,大家都在感慨:过三十,已入而立之年,但依然感觉很迷茫,很困惑,很焦虑,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儿,人生没有方向……
我想大部分的80后或多或少正经历着这样焦躁的状态。
那么,三十而立,到底“立”什么?
对此,大部分人都作了错误的解读。
“三十而立”源自孔子的《论语·为政》。
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现代人大多将“三十而立”解读为“成家立业”。
我认为不完全准确。
假如按照“成家立业”的标准来定义“三十而立”,那么对于大部分80后来说,他们已然成了家,生了娃,也有了工作,也算立了业,那为何仍然感觉彷徨,仍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仍然看不清未来的方向?
归根结底:
没有 “立自己”!
“立自己”是根本!是首要!是核心!
离开它,“三十而立”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何为“立自己”?
一句话: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
具体来说就是:
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知道自己要什么,追求什么,能做什么。
这并非易事。然而它又是那么重要。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就意识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他们甚至把“认识自己”四个字刻在德尔斐神庙上,用来规劝警醒世人。
其实,从大学毕业到而立之年,我们至少有7年的时间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认识自己,探索自己,挖掘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想做什么,并明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意识和认识。白白挥霍了宝贵的青春,也浪费了绝佳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机会。
于是,大多数人在还没有完成“立自己”的基础上,匆匆就“成家立业”了。
结果才发现:
枕边人,不是对的那个人;而手头的工作,也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
于是悲从中来,心有戚戚焉:30了,我为何还“立”不起来!
那么,“立”不起来,还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就来不及了,注定要失败了吗?
当然不是!
王石32岁才从政府机关辞职去深圳下海;杰夫•贝索斯是在30岁那年觉得互联网有机会,开始创办亚马逊;乔布斯是在30岁那年和合伙人产生纠纷败走麦城,几经辗转才最终创建苹果;马云在求职屡屡碰壁时也已经35岁……
关键是:
你得知道自己——要!什!么!
英国著名童话故事《爱丽丝漫游仙境》里有一段小对话:
“请你告诉我,离开这里应该走哪条路?”爱丽丝问。
“这要看你想上哪儿去,”猫说。
“去哪里,我不大在乎。”爱丽丝说。
“那你走哪条路都没关系。”猫说。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连上帝也帮不了你!
荷马史诗《奥德赛》里有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
因此,对于30未立的人来说,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跑步前进,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因为,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最后的最佳成长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犯错成本将会大大提高。
而没有目标的人,永远是在为有目标的人服务。
年龄是“而立”的唯一标准吗?
当然不是。
张艺兴有本书叫《24而立》。
书中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孩子,有一天被MJ的舞姿吸引,参加了明星学院,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立志学习跳舞后,17岁赴韩国当了4年练习生,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的故事。
他说,他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他说,当他跳舞没有进展时,别人练六个小时,他练十二个小时,甚至是绑沙袋跳,练到有严重腰伤。
最后:
他找到了自己。
“立”了起来。
虽然那时的他,才24岁。
所以,年龄,根本不是“而立”的必要条件。
很多人,别说三十不立,就是终其一生,也找不到自己,“立”不起来。
因此,你找到自己之际,就是你“立”起之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