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有一个不被看好的孩子,才一年级就被退学了,该怎么办呢?
她想做的事情很多,能沉下心来做的几乎没有,她是别人眼里的怪孩子,一个让妈妈感到不安的孩子。
但,一所特殊的学校收留了她,培养了她。
这个孩子就是小豆豆,她的原型就是作者黑柳彻子——1933年8月9日出生于东京府东京市赤坂区乃木坂,日本著名作家、NHK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畅销书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今天分享的书《窗边的小豆豆》,就是作者由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一个因淘气屡被退学的小孩子在“巴学园”校长先生小林宗作的影响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关于爱的知识,并从中领悟教育的真谛。
我上篇分享书籍的作者李跃儿就是受故事中巴学园的启发开办了中国的芭学园。
咱们先看看小豆豆被退学的原因:
一、上课的时候,她把书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足有上百次。老师对她说,没有事的时候,不要总是把书桌开开关关的。于是,小豆豆就把笔记本、文具盒、课本等一样一样地全放到书桌里,然后又把它们一样一样地拿出来。比如说听写的时候,她先打开书桌的盖子,取出笔记本,然后立刻啪嗒一声关上盖子。接着,马上又打开盖子,把头钻进去,从文具盒里取出铅笔来,匆匆关上盖子,写了一个a字。可能写得不好,或者写错了吧,只见她又打开书桌的盖子,再次把头钻进去,找出橡皮,关上盖子,飞快地擦起来。又匆匆地打开盖子,把橡皮放进去,再把盖子关上。接着,她又把盖子打开,原来她只写了一个a字,就把文具一样样全放回书桌里面。先放回铅笔,关上盖子,再放回笔记本,再关上盖子……就这样。然后,接下来写i字的时候,她又如法炮制,取出笔记本、铅笔、橡皮……每写一个字,桌子盖都在老师眼前开开关关,看得老师眼花缭乱、头都晕了!可是,她每一次开关,都是有事要干,老师也不能说‘不许那样’……”
二、自己离开桌子,站到窗边往外看。不仅和外面的宣传艺人打招呼,还叫上正在上课的小学生们一起向窗子拥去,并恳求艺人们表演。艺人们经过学校的时候,本来是把乐器声都停下来了,可是难得小学生们这么恳求,他们又开始了盛大的演出。顿时,单簧管呀锣呀鼓呀,还有三弦什么的一齐响了起来。老师除了一个人站在讲台上,等着演奏告一段落之外,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一曲终了,艺人们走远了,小学生们纷纷回到座位上。可是小豆豆仍然站在窗边不动,担心别的艺人过来或刚刚的艺人们返回来的时候无法打招呼。
三、站在窗子旁边,大声地朝上面说话。对方没有回答,小豆豆还是一个劲儿问话。老师走到窗前,想看看她在跟谁说话,从窗口探出头向上一看,原来是燕子!
四、美术课把画越出画纸画到课桌上。
五、隔壁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也觉得很受干扰……
那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对小豆豆做了什么?
实在是太多了,我就举两个例子吧。
一、初次见面的四小时长谈。
校长让小豆豆坐到椅子上,告诉小豆豆的妈妈他想和小豆豆单独谈谈。然后,妈妈就走了出去,把门也关上了。
校长先生把椅子拉到小豆豆跟前,面对小豆豆坐下来,说: “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听。”
本来以为,校长先生会问些什么问题的小豆豆,听到“说什么都行”后开心极了,立刻开始说起来。
说话的顺序、说话的方式,都有点乱七八糟的,但她拼命地说着: 刚才坐的电车跑得非常快; 想要留下车票,恳求车站检票的大叔,他却不肯给; 以前读书的学校,担任班主任的女老师,长得非常漂亮; 那个学校里,有燕子窝; 家里有一只茶色的狗,名叫“洛基”,它会“握手”和“对不起”,吃过饭后还会表示“很满意,很满意”; 上幼儿园的时候,曾经把剪刀放到嘴里,咔嚓咔嚓地剪着玩,老师看见了生气地说:“会剪掉舌头的!”但还是那么玩了好几次; 流鼻涕的时候,如果老是哧溜哧溜地吸来吸去,会被妈妈骂的,所以要尽快地擤掉; 爸爸很擅长在海里游泳,连跳水也会; …… 诸如此类的事,小豆豆一件一件地说起来。
校长先生边听边笑着,点着头,有时候还问“后来呢”,小豆豆越发开心,说个没完没了。
可是,慢慢地,终于快要没什么可说的了。小豆豆闭上了嘴,想着再说点什么。
这时,先生问: “已经没有了吗?” 小豆豆觉得就这样结束了的话,未免太可惜了。好不容易有人愿意听自己说话,这么好的机会可不能错过。
小豆豆的脑筋在急速地转动。想啊想,“有了!”她终于又发现了一个话题。
那就是当天小豆豆穿的衣服。
一般来说,小豆豆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缝制的,但今天穿的这件却是买来的。这是因为每天傍晚,小豆豆从外面回来的时候,身上的衣服总是破破烂烂的,有时候甚至碎得不成样子。
怎么会搞成这样呢?妈妈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为什么连镶着松紧带的白色棉短裤也会弄得破破烂烂呢?
用小豆豆的话说,就是她有时要拱过篱笆、穿过人家的院子,有时候还要钻过围住野地的铁丝网,“就成了这个样子”。
结果,今天早晨出门的时候,妈妈手缝的漂亮衣服已经一件不剩,全都破烂不堪,没办法,只好穿上了以前买的这件。
这是一件针织料子的连衣裙,图案是胭脂红和灰色的细格子。其实也是一件很不错的裙子,但领口上的绣花是红色的,妈妈说它“有点俗气”。
小豆豆想起了这件事,赶紧从椅子上溜下来,用手提起连衣裙的领子,走到先生的面前,说: “这个领子,妈妈不喜欢。” 说完之后,小豆豆绞尽脑汁想啊想,这回却是真的找不到什么可说的了。
小豆豆不禁有些伤心,这时,校长先生站了起来,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小豆豆的头,说: “好了,从今天起,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
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后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呢。
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向前探着身子,专注地听着。
就这样,先生整整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
二、快乐的掏粪工。
有一次,小豆豆把自己最珍爱的钱包掉进了学校的厕所里。
虽说钱包里一分钱也没有,但这个钱包却是小豆豆的心爱之物,是连上厕所也舍不得放下的宝贝。
那时候的厕所还都是掏取式的,下面就是水槽。
小豆豆没有哭泣,也没有干脆放弃,不要那个钱包了,而是立刻跑到校工叔叔放工具的库房里,扛了洒水用的长把舀子出来。
小豆豆还很矮小,舀子的长把足有两个小豆豆高,但没有关系。小豆豆在校园深处转来转去,寻找厕所的掏口。本来以为会在厕所外墙附近,但怎么找也找不到。
好不容易,小豆豆发现在离外墙一米左右的地上,有一个圆形的混凝土盖子。使劲地把盖子移开了,果然是厕所的掏口。
小豆豆趴下看了看,说: “好像有九品佛的水池那么大啊。”
于是,小豆豆开始了她浩大的工程,她把长把舀子伸到掏口里面,向外面舀起来。
一开始,小豆豆估计了一下钱包掉落的位置,尽可能舀那附近的,但是便池又深又黑,而且厕所是分成三间的,下面却只有一个池子,可以想见便池非常大。如果小豆豆的头探得太深,就有掉进去的危险。
于是,小豆豆也顾不得是哪个方位了,只管挖起来。挖出来的东西就堆在掏口周围。
当然,每挖出一舀子,小豆豆都要检查一下钱包会不会混在里面。
本以为很快就能找到钱包,但钱包好像藏在什么地方了,总是不肯露面。
这时候,上课的铃声响了。
“怎么办呢?”小豆豆想,“好不容易干到这里了……”
于是决定索性继续干下去,而且比刚才干得更卖力了。
舀出来的东西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这时,校长先生走过这条小路。他看到小豆豆正在忙活着,便问: “你在干什么呢?” 小豆豆顾不得停下手里的活儿,一边舀一边回答: “我的钱包掉到池子里面了。” “是吗?” 说着,校长先生把手背在身后,就像平时散步那样,又走开了。
过了一会儿,钱包还是没有出现,地上的小山却越来越高。这时,校长先生又走了过来,问: “找到了吗?” 小豆豆满头大汗,脸也红彤彤的,被围在小山当中,回答说“没有”。
先生稍微把脸凑近小豆豆的面孔,像好朋友似的说道: “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 说完,他又像刚才那样走开了。 “嗯——”小豆豆精神十足地回答,又继续干起活儿来。
突然,小豆豆想起一件事来,她看了看那座小山。 “干完以后,会把这些都弄回去的。但是,地上的水怎么办呢?”
确实,小山里的水分不断向地面渗下去,已经看不见了。小豆豆停下来,思考着怎么才能把渗到地下的水分,按校长先生嘱咐的那样全放回去。
思考的结果是:把渗进了水的土也放回去一些,就可以了。结果,地面上堆起了一座挺高的小山,便池几乎被掏空了,但那个钱包仍然无影无踪。也许钱包紧紧地贴在便池的边上,或者是落在池底了吧。
但是,这时小豆豆已经觉得“即便钱包没有了,也挺满意的”,因为自己干了这么多的活儿。
实际上,在小豆豆的满足之中,还有一点是因为“校长先生对我做的事没有生气,很信任我,把我当作一位很有人格的人来尊重”。
不过,当时的小豆豆还意识不到这么复杂的心理活动吧。
经过这件事,小豆豆上厕所的时候,再也不往下看了。而且,她觉得校长先生是一位“可以真心信赖的人”,所以,她比以前更喜欢校长先生了。
小豆豆按照和校长先生约好的那样,把那座小山完全放回了原来的便池中。然后,小豆豆用舀子铲下一层渗进了水分的泥土,也送进便池里。最后,她把地面弄平整,把混凝土的盖子盖上,一切都像原来一样,把长把舀子也照样送回了工具房。
当然,小豆豆的妈妈也很了不起。她不仅是一位极有耐心的人,还是一位用心的妈妈。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部影响20世纪的儿童文学杰作,讲述了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一段真实的故事。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一位有情怀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