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低谷分为两种。一种先天的,自己决定不了的;一种后天的,自己造成的。
比如郭晓东这种,家庭身份地位,这个我们决定不了,只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跳出来;
而李雪芮和汤淼的低谷,都是后天形成的,用灾难代替也不为过,我们只能小心防范,尽力规避。
但还有一种低谷,既来源于先天的家庭和环境影响,但更是自身自怨自艾、无所作为的结果。
这样的低谷更像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打破的宿命。
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这样的低谷就永远也不会真正离你远去。
上帝为你关上一张门时,那扇窗需要自己打开.从那时起,我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拽出泥潭。
慢慢调整作息,不再熬夜并且尝试早起,去校外联系实习,开始和那些积极学习、找工作的人混在一起,探讨未来……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了我走出人生最低谷的基石。
更重要的是,这种从低谷中慢慢站起来,突破自己的过程,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了:
身处低谷之时,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动力拯救自己,那么别人再想拉你一把也是无济于事。
佛渡有缘人,救赎在自身。
从这场低谷中走出来后,虽然之后的人生还是有很多起伏,但都无法阻碍我继续前进的脚步。
只是更让我坚信一个人是可以从颓废中走出来的,人生每一次低谷都是在为新的奋起积蓄力量。
后来,我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从心理学、社会学到哲学,学着自己分析自己、总结自己、自己给自己“开药方”,学着更好地与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相处。
我后来曾经去仔细追溯过,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自己走出了那最深的低谷。
最终,总结出了四条。
一、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中
稻盛和夫是科学家、作家,也是企业家
40年间,他赤手空拳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仅用一年时间就让日本航空公司起死回生,并创造了日航60年历史上最高利润。
这个利润还是当年全世界727家航空企业中的最高利润,在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也是目前唯一在世的。他曾写作过一本名为《干法》的书,通过这本书,他清晰地阐述了他的“工作观”、“劳动观”。那就是做事能磨练人的心志,通过做事人们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和考验,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时来运转。书里阐述了三个核心观点:
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能扭转你的人生;
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成非凡;
只有追求完美,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只有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需要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做好的工作中去时,才能真正避免你在空余时间里自顾自哀。
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工作泛指一切事情,不只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本职工作,还可以是8小时以外的业余爱好。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想要做的事中,你可能会体会到“心流”。
那是一种精神高度专注,内心充满平和,大脑高速运转到甚至会忽略掉时间流逝的“上帝状态”。
绝大多数人只有在玩游戏时候才能有这种体验。
当然,心理学上还不带任何倾向地推荐了另外一种所有人都可以轻易就体验到心流的事情——做爱。
当我们在全身心处理一件事的时候,把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力所能及”的范围,心流也可能出现。
这才是真正的从心所欲,心之所在无不强、心之所往无不成。
二、静下心来沉淀自己
君子当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人有时候总会发现自己特别倒霉,做什么什么失败,碰什么什么出事儿。
这时候需要提醒自己可能正在滑向低谷。
与其去拼命对抗,不如承认这段时间自己就是倒霉,收缩战线,尽量不要去做一些需要冒风险、拼人品的事情,老老实实静下心来,沉淀自己。
比如跑跑步,为今后的逆势成长积累好的身体状态。
更重要的,还是要多读书。
我的大学基本上就只待在三个地方:网吧、宿舍、图书馆。在网吧通宵玩游戏,然后回宿舍睡觉。
在既没有玩游戏也没有睡觉的时候,就去图书馆看书,弥补下内心因颓废而产生的悔恨。
因为藏书十分丰富,往往找一本书就能找到和它相关一系列书,我在大学里终于开始成体系的看书。
比如看鲁迅,除了看完《鲁迅全集》,还看各种研究他的书,看那些与他撕过逼的人是怎么说他的;
看《红楼梦》,就从胡适周汝昌俞平伯一条线看下来,什么乱七八糟的红学流派都瞅一眼;
有段时间对佛经感兴趣,就去图书馆看了所有馆藏的佛经,抄了整整一本笔记本;
对笔记小说感兴趣的时候,专门去古籍馆里看了一个多月的唐宋笔记小说……
但那时候,我整个身心都处在极度颓废中,根本不知道看这些书有什么用。
很多书也根本没看明白,比如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之类的哲学书。
我只知道,在那颓废的日子里,只有做这么一件事情,我内心才能稍稍安歇。
但当我从低谷中走出来,尤其是工作进入社会后,我发自内心地庆幸自己在那段时间里,从未放弃过阅读。
从工作初期起草讲话一鸣惊人,到后来执笔起草大方案、大报告,到现在为大家写文章、出书,所有的这些追根溯源,都来源于当年广泛涉猎打下的底子。
积累这种东西,最来不得虚的,下过几分工夫,就是几分的水准。
所以,如果觉得自己现在诸事不顺,怀才不遇,身陷低谷,不如利用这段空余的时间多读读书。
真正有一天时来运转,需要你发挥全力的时候,才能更有底气。
三、与积极的人在一起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牛人总是扎堆出现。
颍川郡,东汉时属于豫州,治所在阳翟,主体部分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颍川自古人才辈出,特别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更是到达了顶峰,有句话说“三国谋士半数出自颍川”。荀彧、荀攸、郭嘉、陈群、戏志才、徐庶、钟会、郭图等人均出自颍川。儿时的周有光、赵元任、瞿秋白也同住一条巷子。
周有光曾经说过:“我就出生在青果巷,瞿秋白也出生在这条巷子里,赵元任9岁后从天津搬回老家,也一直住在这里。盛宣怀、刘海粟家也不远,拐一两条巷子就到了。”
(周有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瞿秋白: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赵元任: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种借助榜样力量的方式,放在现在依旧是屡试不爽。你会发现,有一些人,他们早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跟他们在一起,你不会听到抱怨,你会被他们滔滔不绝谈论自己热爱的事情时的激情所打动,你会在他们的眼里看到光。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这些拥有自己热爱的人在一起,看着他们全情投入做自己热爱的事,你会不知不觉的被打动,会想变得和他们一样好。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又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再战胜生活。
那些你身边生活态度特别积极的人,他(她)的生命中一定蕴藏着你没发觉的巨大能量,这些能量皆由他的人生经历获得。他是你身边的一笔巨大财富,生活给他的,不只是对他的刁难,还有他个人对生命的雕琢。正是这些经历,让他的人生变得更为厚重,更有吸引力。
与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会打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四、尝试为自己换个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基本上大学以前,每个人的性格和样子都是十多年里家庭、学校教育、生活环境下的产物。
很多时候,能真正引起一个人从心理到行动的巨大改变的,往往只有环境、经历等的重大变化。
换个环境也许不能立刻解决你当下的问题,但绝对能很快改变你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环境改变之后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比如许多人失恋后要换个城市,遭遇打击要辞职旅游,工作不顺时就想考研、考CPA、去读个MBA……
但我之所以把这一条放在最后,是因为这种方法效率非常低下,绕的弯太大,而且很难控制。
它唯一的好处大概就在于易于实现,改变自己虽然很难,但换个环境却不难。
但是,无论你如何去改变环境,都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调整。很可能,换种境遇,你又会性情大变。
思维、心理、认知不改变,人的境遇永远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最后多说一点。
绝大部分人从深沉的低谷里走出来后,都会获得的一项技能:那就是把生活看得简单了。
是啊,从那么沉重的打击里都走出来了,还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呢?而也只有把生活看得简单,你才能真正抛下包袱,轻装简行。
不再去执著于别人怎么看我,不再去理会生活里的那些蠢人,不再去等待那些虚无缥缈的未来,也不再去追忆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更不再去试图留住那些转瞬即逝的片刻。
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过好现在每一天。
《易经》有云:“岩中花树”。
意思是即使走到进退无路的境地,人生也可能像岩石中的花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活法,柳暗花明。
漫长的令人崩溃的日子里,就像坐在海岸边等太阳初升,又冷又黑,等了很久。
但终有一刻,阳光会破开黑暗,照耀大地山川;
而那些在黑暗的海岸边寂寞等待的经历,就将会成为你破而后立、颓而后振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