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篇:
今天我读书休息闲暇时突然有个感触,就是假如我是听书听的白夜行,我肯定一走一过就忘记了,不会产生太多和持久的情绪波动。但是经过我自己一页一页的看,每个情节的转折都带给我震动,每个伏笔的段落都让我遐想。我能充分体会作者的书写,体会一字一句中隐含的情感。这样仿佛与作者促膝长谈,慢慢对话,共同经历才会引发隽永深刻的共鸣,才会对产生真正的影响,引发真正的思考。我想起我上大学时,和妈妈说过一段话,我和妈妈说有些同学啊从来不来上课,然后期末了就借同学的笔记一顿背,结果成绩比我还好,不服气。妈妈和我说,他得到的仅仅是成绩,你得到的是上课时每分钟的思考,一生的影响。十年之后,你还会因为某件事某个情景想起书本中的知识或者某句话,老师的某个观点和眼神,而他将什么都不记得,差不多这个意思。现在,我才终于明白了这段话的意思。付出多少心血,时间,才会有多少记忆,心理才会有多深刻的烙印。人总会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也许自己都不曾察觉,但当自己置身于这之中,偶尔间有了思考,便再难以忘怀,他会以某种形式潜藏在身体的某个角落。有一天,他还会浮出水面,即使没有,他也会暗暗地影响着自己。
根据这个,我又想谈一谈中国人视若珍宝的效率之说。现在所谓的xxx带你一年读三百本书,20天掌握理财知识,不断提高的车速网速,各种更新的工具,都把我们带向越来越快的节奏。不可否认它的诸多优点,但实际上,三百本书真的会比一年深入读一本书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更大么,我觉得不会。不断便捷的工具看似提高了你的速度,但实际上在提高所有人的效率。结果就是只是每个人变得更忙,事情变得更多,而没有说像原来以为的一样,固定的那么多事情因为效率提高而有了闲暇的时间。当然,如果只是一个人拥有这个提速魔法,那时很精彩。但是当全民提速,带来的是无休无止尽的工作,更加分散的精力与更低的幸福感。我在国内听讲座时,成功的理财经理把它当做为人类福祉做贡献的根本人生信条,我当时大为感动。但当我在伦敦留学时,第一次质疑效率的美好性。跳出一个圈子文化才能更加客观理性的思考社会中的诸多现象和之前认为理所当然的社会潜在价值观。看着伦敦保持着150年前的建筑风格,人们还坚守着纸质阅读习惯时候,每个人都珍视被岁月洗礼的事物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效率到底真的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人真的更幸福了么?社会真的更发达了么?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