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位玩股票的好友和我说到,因为懒散懈怠,错过了科创板的入场券,十分懊恼。他借此机会进行反思到,实际上因为自己的懒散懈怠,在不少事情上,甚至自己原本有优势的事情上,大小失败连连。他十分渴望让自己学会养成习惯。
✎习惯不是自虐
探讨如何养成习惯,先探讨什么是习惯。习惯,是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划重点:
1)前提条件:长期重复地做
2)导致结果: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
3)核心要点:不自觉的活动
当你主观自觉地完成一定量的活动后,你就会进入不自觉的下意识状态,重复地去做同样的事情。
习惯是一种工具,调动你的身体在获得某一信号时,立刻执行某种行为,几乎不需要思考。这种不自觉的活动,就像肚子疼想拉屎、饿了想吃饭、锅烫缩手一样。下意识的行为立刻被执行,未经过任何思考。思考本身是很好的行为,但人是趋利避害的,思考往往是习惯的敌人。
以跑步为例,当养成习惯后,一到5点,立刻拎上装备去健身房。而在养成习惯前,除了刚开始的兴致冲冲的几天,后面每次跑步前先想一堆别的事情,比如好累啊,先放松一会儿;比如今晚要不要和朋友聚餐......经过思考后,最终还会去跑步的概率小之又小。孙子兵法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你的心气儿被种种别的事情瓜分,你很难再有足够的动力去做你真正想要的事情。《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大光头说,要事第一。不要看有什么事等着我们去做,有什么事可做,而是做我们真正认为重要的、真正想做的事情。
当我们想到减肥时,我们想到的不该是让人面目狰狞的“魔鬼般的自律”,而是像肚子疼就拉屎一般自然而然的习惯。坚持做一件事,没有那么难,但需要一点心力。
✎心力的变化
我头一次知道这个词,是在得到APP购买了《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科》(非广告,因为看到一些优秀经理人朋友在学,所以拔草)。心力,字面意思,就是心里的那股劲儿。心力,是曾国藩的“一勤天下无难事”,是褚时健的“一天都闲不住”在76岁创办褚橙,是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终其一生的践行。
每个人都有心力,却大多没有仔细研究过自己的心力。有人经常会在连续一个月的加班后感到“被掏空”“心好累”,有人在过度劳累后,开始逃避问题,甚至心态崩溃乃至抑郁。如果你仔细回顾,你会发现你的心力基本是如下的状态。
1)t0时心力充沛,无论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是工作任务,都很愿意付出行动,而且常常由于对事情的更多了解以及逐步找到方法,进入很好的状态,并付出更多的行动;
2)t1时心力将尽,但只是觉得有点疲惫,或不自知,因为觉得事情快要完成或者事情正处于关键时刻,于是希望付出更多行动,想早点解决问题,完成事情;
3)t1之后逐渐心力不支,自以为正常,且当前外部环境平缓,于是自己逐渐每天降低行为付出;
4)t2时,逐渐心力不支,自以为正常,但遭遇突发事件或紧急任务,压力巨大,于是心力无法应对当前,行动付出大幅下降,甚至下降至应对简单生活问题以下,此时属于心态崩溃。
情况2)是大部分人的常态,经历过一个周期T0后会进入下一个循环。情况3)就很有问题了,行动付出不仅无法应对较重的工作,甚至连基本生活都应付不了。有人说,不会吧。会的,我经历过,且因此患上了抑郁症。因为在学校里一直都是尖子,刚进入工作还未完全适应,又希望自己工作表现突出,于是过度耗费心力,面对自己争取到的更困难的工作,最终扛不住,彻底崩溃。
从上图看,总的行动付出就是曲线下方到横轴间所覆盖的面积,而行动付出往往与结果成正比。情况2)远比情况3)的结果要好,情况3)有部分的面积是负的,需要用后期的行动付出去弥补。
如何避免情况3)的发生,或改善情况2)呢?换句话说,如何使得自己心力充沛。能够有更多的行动付出呢?从图上看,就是使得曲线的位置尽可能持续的保持在较高的位置,这样才使得曲线和横轴间的面积更大。
我的答案是,在心力感到即将耗尽,无论当下工作多紧张,多么接近收尾,放下手头的事情,放空自己,放松、充电,恢复心力。
稍微研究下《易经》或者“八卦图”就大致能明白“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为什么《中庸》里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t1时给自己时间去放松、恢复,很快你就能恢复到心力充沛的状态,然后进入正向循环,从t0’经历一个周期到(t0’+T0’),很显然,曲线和横轴间的面积是大于情况2)的。
通过下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应该在感知心力即将耗尽时去恢复心力,而不是硬撑下去透支心力。清醒地认识自己,该软的时候就软,该退的时候就退,这是“老子”思想的精华。
✎心力的分配与管理
我们知道了心力是宝贵的,快用尽的时候要及时恢复,那么在心力充沛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下,怎么用心力而不浪费呢?
绝大部分的人类行为都是为达成某一个目的而产生的。理性的人更知道要去做那些有价值且投入产出比高的事情,非理性的人往往会被“认死理”“重感受”牵着鼻子走。比如,这个东西很难研究透了我就厉害了,但是老板并不care这个事情,因为即使研究透了也给公司带来不了利益;同样的,一个toB的产品,只要功能走通满足客户的需求即可,你非要把一个button做的让人感受愉悦,然后就延误了一个重要项目。
因此,我们应该从目的出发,从重要性出发,优先做重要而简单的事情,这些事情花费心力最少但产出最多,其次是重要但困难的事情,虽然花费心力,但完成后很有价值。困难又不重要的事情,大多数人知道不用去做。最可怕的是不重要但简单的事情,一个例子是上面说的要做一个完美的button,一个例子是刷以“某音”为代表的feed类产品。你要明白,刷feed也是消耗心力的,因为简单,你的心力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掉。
在明确了“重要而简单”的大方向后,你要假想你跳出你的身体,把肉体当成是一个执行任务的工具。而跳出来的那个“你”是一切心力的主宰。
1)拿出一些你的心力去思考什么是“要事”,去拆分工作;
2)拿出一些心力去监控、指挥让自己去做“要事”,在心力将尽的时候,让自己放松、恢复,让自己专注、不分心去做“不重要而简单”的事;
3)将剩下的心力用于执行
✎边际成本:不要轻易打破习惯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据说是滴滴的产品经理人手一本的书,滴滴说白了是一门生意,所有做生意的都应该了解基本的经济学规律。人生抽象的看,也是投入和产出。我们不妨借用“边际成本”这个术语来探讨为什么不要轻易打破习惯。在探讨前,我们先介绍几个概念。
固定成本:不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边际成本: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举个例子,我开一家小鹿咖啡的成本是5w,包括人员、机器、房租等,这是固定成本。我要做出100杯咖啡,势必得消耗一批原料、电等,这是可变成本。我生产一杯咖啡的钱,所要耗费的原料、电等,是边际成本。
换到我们探讨的习惯上,形成习惯前的一定量的“主动自觉活动”,这些活动或使得活动发生的心力就是习惯的固定成本。以跑步为例,为了形成跑步习惯,需要坚持10天的主动思考、强迫行动等,使得自己去跑步,这是固定成本。
第11天开始,习惯已经形成,这天开始的跑步都是下意识行为。如果前10天的每天的心力投入是N(包括,思考自我斗争、逼迫自己去健身房、跑步等),从第11天起每天的心力投入可能只有N/3(仅包括跑步这个执行)。为了单位产量(习惯性的每天跑一次),需先投入固定成本(前10天的主动跑步的心力总和),再投入边际成本(10天后的习惯性跑步的心力)。
习惯的优势在于,通过将一定量的主动投入转化为固定成本后,后续的边际成本降低2/3。这意味着,完成一件事情的心力大大降低,事情进入“重要而简单”象限,使得事情的启动简单,并且剩下了更多心力去完成其他重要的事。
✎激励,维系习惯的闭环
最后,即使获得了“习惯”——能够大大降低心力投入的工具,心力投入仍然是存在的。为了提升心力的有效性,需要增加催化剂——激励(正向反馈)。从而完成“热情→行动→正向反馈→热情”的闭环。
真正认识激励的重要性,是来源于度小满的CEO朱光的启发。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人和猴子其实没什么太大区别,猴子完成了任务就会拿到香蕉,后续就更愿意去做任务,人也是如此。
✎总结
感谢各位朋友花费心力看到此处,再花一点边际成本重点回顾,让本次阅读收益最大化。
1.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坚持要事第一
2.人的心力可以成长,但阶段性有限,快用完时及时放松充电,切忌透支
3.30%心力用于思考,20%心力用于指挥,50%心力用于执行
4.牢记心力分配四象限图,多点心力用在简单而重要的事情,切忌在困难不重要的事情上投入大量精力
5.每一次小小的坚持,都值得给自己一份奖励
6.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不要轻易打破自己的好习惯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公众号“七的思考”,获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