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是资历尚浅又左顾右盼的妈妈。有时候我会笃定地认为一定要遵从儿童的天性,让孩子健康快乐的发展。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被各种喧嚣的教育理念裹挟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面对蓬勃发展的时代洪流,我的坚持真的能让孩子适应这个突飞猛进的世界吗?只有与书为伴,才能在泥沙俱下、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平息我的心性,今天的这本书是《窗边的小豆豆》。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当时是抱着应该把所有经典的育儿书都看一看的心态来读的。因为孩子还处于童蒙时期的启蒙阶段,对上学这件事还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因此对这本书的感触并不强烈。书中描述的巴学园确实与众不同,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也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对书中校长的某些做法还是持深深地质疑态度,比如让全校的同学光着身子游泳这个事,这么做是不是有点过呀(当时并没有理解这种做法后面的深意)!
而到了孩子该上学的年纪时,一下子各种焦虑纷至沓来,学区房的压力、择校的苦恼、班级的选择等等问题开始困扰我。终于拿到入学通知书,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当时鬼使神差地还把随身带着的玉镯子摔碎了。记得第一次送孩子进小学的校门,看着她背着大大的书包走进教学楼,我突然有点泪湿眼眶,一种怅然若失又惴惴不安的感觉侵袭了我,整整一天都心神不宁。还好,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孩子适应了小学的生活。
闺蜜家的男孩儿就没这么顺利了,他们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年级。孩子在学校里各种状况频出,今天在课堂上哭闹,明天在校车上打架,后天又在小饭桌惹事,最严重的时候家长要每天陪着孩子在学校上课。看着心力交瘁的闺蜜疲于四处“灭火”,我也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为什么我从小看着长大的那么可爱的孩子这么不适应学校的生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和闺蜜一起尝试了各种解决办法,可终究是收效甚微、不得要领。
真正带给我启发的是孩子。不知道啥时候我家的小朋友从书架上翻到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她一下子就看了进去,津津有味地读个不停。而且她总是嚷嚷着要是能在巴学园上学就好了,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学校里的电车教室以及孩子们露营、野炊、开运动会的经历。书中说“小豆豆的心里被喜悦塞得满满的”,我家的小豆豆则是被书中带来的惊喜塞得满满的。这本书能带给孩子如此愉悦的阅读体验真是让人惊奇。
于是我重读了《窗边的小豆豆》。书中的小豆豆是一个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她第一次在巴学园见到小林校长时就滔滔不绝地讲了四个小时的话,校长则专注认真地听了四个小时,这真是一个既有耐心又有爱心的校长。
书中以真实的孩子的视角、孩子的感触详细地记述了小豆豆在巴学园的生活,处处都渗透着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其中很多细节引人深思,比如小豆豆心爱的钱包掉进了厕所里,小豆豆不管不顾地用长舀子掏厕所,甚至都耽误了上课。小林校长问清情况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弄完之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这种情况,我相信没有几个家长能这么淡定,要不就会大声地斥责孩子,要不就是伸出援手帮助孩子,但是只有小林校长能对孩子充分地信任与尊重。书中这样具有启示意义情节还有很多,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对生命个体的充分尊重,总是让人心生温柔又肃然起敬。
好书历久弥新,经得起回望和重温。
我要把这本书送给那个在学校焦头烂额的男孩儿,我想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叫小豆豆的小朋友比他还要顽劣。她竟然会用一只手抓住单杠,一动不动地挂在那里,并大声地说“我今天是牛肉”。
我还要把这本书送给被孩子的种种状况折磨地忐忑不安的闺蜜,我想跟她说我们不要被孩子阶段性的问题困扰,要坚信孩子是好孩子。
我更要把这本书送给那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并想和他们一起重温小林宗作先生的话“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