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按照文字的定义来说,这样的问题要求你不 断变换视角,最终找出一条崭新的路子来才能解决问题。破解这样的谜题跟猜谜语一样一直很受争议:破解谜题、猜谜语的能力,是否跟人的智商或者创造力、分析能力相关?毕竟有本事解谜的孩子不一定就是数学好、化学好或者英语好的孩子。姑且撇开这一争议不论,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有本事解谜至少没有坏处。要解决任何真正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思维,无论是写作、数学还是管理上的问题。如果我们用尽各种常用的办法,可那地窖的门却愣是打不开,我们就必须想不同的办法了——比如找找其他途径。
第一个步骤叫准备期。 这一阶段可能以小时计、以天计,甚至 更长久,是一个人用来琢磨某个逻辑难题或者创新课题的时间。比如庞加莱,他花了15天的时间想要证明富克斯函数不可能存在,以他的专业水平,这已经是很长一段时间了,更何况在坐下来构建论据之前,他已经花了不少时间来思考这一问题。“每天,我会让自己坐在办公桌前,花上一两个小时,反复尝试各种不同的公式组合,却总是一无所获。”他写道。准备阶段不仅包括弄懂你要琢磨的难题,弄清楚你手上有些什么线索、别人是怎么提示你的,还包括去做各种尝试,直到用尽你头脑中所有不同的思路。换句话说,你不是止不前,而是黔驴技穷了。于是,准备期到此结束。
第二个步骤叫孵化期。 这要从你把问题搁到一边去的时候算起。以亥姆霍兹为例,他就是在放下忙了一上午的工作,出去顺着山林往上走,不再想刚才的问题时出现顿悟的。沃拉斯还发现,有些人的这一阶段会出现在睡觉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甚至是和朋友聚会的时候。
第三个步骤叫顿悟期 。这就是你“啊哈!”的那一刻,疑团尽 散、妙招终于忽然钻出来的那一刻。我们都知道那种感觉有多好。
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步骤叫验证期。 这一步骤是要复核并确认 得到的结果是否真能行得通。
沃拉斯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孵化期的定义。他没有把这一步骤看作一种消极的退让、一段大脑借休息来“恢复体力”的阶段,而把它看作是在潜意识中继续进行的、低强度的思考阶段。这时,大脑仍然琢磨着各种概念与观点,一会儿把这些念头推到一边去,一会儿把那些想法揉合到一起,就好像一个人在那里心不在焉地摆弄着一副七巧板。我们看不出这么摆弄能摆弄出什么结果,直到我们回过神来才注意到,那副七巧板的一个角已经拼成了,而那块拼好的角落又让我们看出接下来可以怎么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