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是在公历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前十日、后八日和前十日、后十日两种说法。因此,四月五日前后的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杜牧曾经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既表达了怀念先人的淡淡忧伤,又写出了诗人乐天知命的无比豁达。乍暖还寒清明将至,下面我想从儒家的角度来谈谈春季祭祀的那点事儿。
春季祭祀的历史由来:古代中国就是礼仪之邦,祭祖民俗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古老节日。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清明时节,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目前,亲自查看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坍塌,或被野外动物穿穴打洞而破坏。而后将铲除杂草,添加新土,擦拭墓碑,供上鲜花祭品,燃香奠酒,焚烧纸钱以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这个习俗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祖祖辈辈、周而复始,代代相传。
儒家祭祖与封建迷信的区别:在现代文明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形成了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基本意识,当然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但是推动清明节法定化,就有必要将祭suo祖的传统发扬光大。《论语》学而篇第九章中记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葬之礼,适时追念自己的祖先,百姓的德行也就归于醇厚了。”在这里我们应理解,儒家认为民众祭祖,并非是承认鬼神存在,而是通过祭扫表达对亲人庄重的纪念和追思。否则,祭祖传统就会和民间的鬼神信仰相互混淆,将祭祖迷信化,也是祭祖活动为现代人所诟病的重要原因。
春季祭祀的重要意义: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和缅怀。当代著名教育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行祭祀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奠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谁都知道,祭祀的酒“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祖先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和祭奠,这种庄严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得、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因此,我认为,用儒家的思想看待祭祀,诗意的活在天地间,面对先人的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幸福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