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
作者:刘卫华 张欣武
书评感想人:鲁健 笔名:静和
1999年距今已经24年过去了,当年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如今早已成为社会栋梁、为人妻为人母,但当年她的母亲一家和继父对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始终不过时,一直走在教育的前端,就像老卡尔·威特著就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一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本书的作者刘卫华、张欣武分别是刘亦婷的妈妈和继父,在书中作者完整记录了刘亦婷从胚胎开始到18岁进入哈佛大学前的的全部教育过程,书中没有说教式的言语,全部是形象生动的真实生活教育过程和方式的记录。
现代社会,家中的孩子越来越成为核心,即便是现在政府放开了3孩儿政策,甚至已经不再限制生育数量,这个局面也还是日益明显。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竞争、工作岗位、家庭生活中尽可能的避免受罪,甚至希望其可以成龙成凤,幸福美满,现代父母尤其如此。
因此在教育上不惜砸重金,撬动所有可用的人力一起来栽培自己的小树苗儿或小树苗儿们,但往往家长们忽略了孩子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不仅是别人的中心,同时也要懂得视别人为中心。
在书中刘亦婷的妈妈和姥姥一家以及后来的继父就是这样做的,并且作为了平时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在刘亦婷的家庭教育中便是如此,在书中刘亦婷的妈妈就记录道“从婷婷还只是个1岁半的肉娃娃时,她的妈妈和姥姥就会每天都安排出2个小时的时间,带她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认识各种自然事物和与人打交道”。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给我印象很深刻:同样是面对带刺的棕榈树,婷婷的妈妈就会勇敢的引导她去触摸,去感受,提升婷婷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和探知未知世界的勇敢的心以及保护自己的能力。
而邻居家孩子的妈妈一看棕榈树有刺,立刻制止孩子不让他动,用“自以为的爱”把孩子保护起来,将孩子的探索心和面对危险勇敢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这样毫无意识地扼杀掉了。
此外,在婷婷的教育过程中,全家人没有七嘴八舌的云云纷争,而是戮力同心的至上励合,从妈妈到姥姥到舅舅,直到后来的继父都是如此。
在书中婷婷的妈妈详细记录了姥姥是怎么“先培训,后上岗”的过程,即便姥姥是远近闻名的优秀退休幼儿园园长也不能想当然的对婷婷进行教育。
而且,全家达成共识,一起做婷婷的教育日记就连婷婷当时未结婚的舅舅也一起参与进来。舅舅将他带婷婷去动物园儿一边游玩儿一边涨知识的经过详细地进行了记录,而且还时常在教育日记中进行反思总结。
在面对离婚这个问题,即便是当年的社会人文环境远不及现在开放的情况下,作者婷婷的妈妈突然选择了勇敢的向当时只有3岁的婷婷袒露事实,而不是选择回避、逃避或者隐瞒,因为她觉得不能因此而剥夺了孩子的知情权,并且应该从小锻炼孩子在各种生存环境下的适应性。
在沟通离婚这件事的时候,作者在书中记录了直谈的方式,而且说“对于小孩子来说,越小让她知道越好。因为这就像孩子觉得白天太阳会升起来,月亮会晚上升起来一样奇怪”。果然,婷婷在得知仍然能和妈妈一起生活后也就不再关注这件事了。
高尔基曾说“ 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所以婷婷是幸运的,她的妈妈运用自己的才能和渊博的知识将一个破碎家庭的孩子养育的比健全家庭的孩子身心还健康,同时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就是婷婷的继父,该书的另一位作者:张欣武先生。
真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张欣武先生也是一位素质教育的信奉者,他也对《老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有很深刻和独到的见解。
在对婷婷的教育上他从一开始就和婷婷的妈妈达成共识:不许隔心、不许掺和、不许埋怨。
为此婷婷的继父才能很顺利地让婷婷通过“攥冰”锻炼婷婷的意志力;通过秉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理念锻炼出了婷婷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通过“向高手请教”使婷婷在小学2、3年级时即使没遇到好老师也当上了好学生。
而在这所有的教育方法和18年的教育经历中,在刘亦婷家没有争吵,没有刻板的死搬教条,而是将孩子和大人糅合在一起的团结一心之作。
全书一共十一章136节,没有华丽的词藻,全部是朴实的真实记录,没有一丁点儿的演绎成分,也没有商业书籍的炒作气息。充满的全部濡养今人、留予后人的实用办法、心得和知识。
全书完美呈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曾说过的:“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面对这样的“得法教育”,值得每一个家庭拥有一本,即便你可能还没有孩子,又或者你准备丁克到底,再或者你是不婚主义,都没有关系,因为这里的“得法”不仅得法在教育孩子上,也得法在我们自身的不断向前进展中。对整个家庭的和谐、戮力同心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