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释义:
尽量让心灵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并牢牢的守住保持住这份宁静。这样在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幻的时候,我就能从中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纷繁茂盛,但最终都要返回各自的原点和根本。回归到根本就是“静”的状态,“静”就是回归了生命的本源。复归于生命是万物的自然常态,能认识到生命的自然常态就能看明了世间所有的事物发展的规律。相反,如果不明白事物的常态,就会乱作妄为,没有好结果。知道并把握住道的本原,心胸就会开阔,大肚能容天下事,有胸襟有智慧能够容人的人就会做到天下为公,坦然公正就能处事周全,周全是符合上天的法则的,因为天就是“道”,“道”是长久不变的,按照“道”的规律行事,即使我们生命结束了,但精神的力量会永垂不朽。
个人感悟: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致虚极,守静笃”这简单的六个字,几千年以来被各种宗教、哲学反复推崇得已成为了修为的最高境界。
佛家讲:礼佛打坐,入定参禅;儒家讲:内省,致中和;道家:坐忘、体道;连印度瑜伽都有:冥想静坐。
我们所看过的各种武侠小说,神话小说中所描述的各种武林高手,大神仙子们在修炼至高境界的内功心法时无不需要寻一处清静地专心静坐;很多伟大的哲学家也都非常推崇静坐冥思,而医者自古以来就有静以养生之说。这一个“静”字真可谓是玄而又玄之妙法。我辈之凡人能悟出一二都算是不得了了。
本章开篇这两句话我觉得用一个通俗易懂的词来解释,其实就是“静观其变”的意思。相对来说感觉上会觉得简单了一些,实际上能做到这一点却真是不容易的,除了需要非常清晰的思维,还需要具备有非常好的定力。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从别人手上买了一个房子,搬进去之后,他把房子做了全面的清理,包括院子里的树木杂草,种上了自己新买的花卉。
有一天,原屋主回访,一进门大吃一惊,问他之前种下的那些名贵的牡丹花去哪里了,这个新主人才发现原来自己当初竟然把牡丹当做杂草清理了。
后来,这个人又买了一个院子。这一次,他没有像上一次那么急躁了。
虽然院子里的东西他也不认识,但是他仍然耐心的培育,直至经过了一次四季的轮转。
他知道了什么花会开在春天,什么花会红在夏日,谁的叶又会在秋天红,这时候他才开始动手清理没用的杂草。
为了静待一份美丽的绽放,我们有时候需要耐心静守的可能不只是一个秋去春来,如果没有这样的智慧和定力,谁有能真正的做到“静观其变”呢?
这样看来“静”真的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的修炼一番。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这一段话,简单明了的告诉人们,世间万物生死为常,聚散为常,得失为常。
每一样事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由小而大,至盛而衰,复归为无的循环,这原本是一切事物的常态。
如果我们能够早早的看清楚这一切的道理,我们就能在面对这些事物状态的变化时坦然以对。人的心态自然就能够做大豁达和通透。
若不能看清楚,亦或者看清楚了又不能接受这一切,想凭个人的意志与大自然的规律抵抗,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得到不好的结果。
这世间不乏有各种先例为我们论证了这样的道理。
有一位老爷爷为了要让孙子当长跑运动员,每天早上4点钟就把孩子拉起来跟着车子跑,而他自己也在后面跟着追。
有时候甚至用在车子上绑个绳子拉着孩子跑,弄到孩子好几次都受伤。后来电视台出面都无法阻止这位老爷爷的一意孤行!
这位老人家明显就忘了,古人曾用“揠苗助长”这样的典故告诉我们,要尊重事物生长发展的规律,做事不可操之过急,过而尤不及。
秦始皇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派遣三千童男童女去寻访长生不老之方,未果!自己又迷恋丹药延年,结果反而暴亡。
如果他看清楚生老病死的常态,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生命的去向,或许中国的历史会需要改写。而在这样痛苦的前科之鉴下,后世的帝王仍然有前仆后继的为求长生而迷于丹药,死于丹药的人,甚至招致国破家亡。
这些人都是: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看了我前面的文章的朋友大概都有看到,我曾引用了很多名人、伟人的故事来谈到过为国为民,存大义而舍己身的这种境界,进而死后留名,精神长存。这一段同样的是重复了这样的道理,不过这里前后衔接论证,更加细的讲到了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或许现在的社会已经不需要我们大家再用舍去生命这种极端方式来奉献和牺牲。但有一点是非常重要,而且也是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状态下都希望能保持的态度:公平公正。
我昨天在一场会议中,曾讲到: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令人尊重的人?
首先要能够始终保持:公平公正之心,其后是好的人品、勇于承担的责任感,愿意帮助别人的内心,最后是拥有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反复强调的就是一定要能够有:公平公正之心。如果没有这一项,后面所有的都没有意义。
即使一个好人,失了公平公正他也可能做坏事,比如包庇纵容自己的亲朋好友。
失了公平公正之心,愿意承担责任就会有了亲疏之分,你我之分,而不会公平对待。
失了公平公正,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应该帮,什么样的人不应该帮。失了公平公正,能力越大可能破坏力越强。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之心的人,在处理任何事物的时候都能照顾到全局,并尽可能周全细致。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事情朝好的方向推进,赢得大家的信服。
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眼光去理解《道德经》,你都会发现老子是一个具备大智慧的人,也不怪那么多人推崇和研读他的文章,确实获益匪浅的。希望看到文章的你有什么更好的感悟也可以与我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