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我们这代在殖民地时期成长的香港人开脱,有些英语形容词確比中文更贴切,例如“snobbish”,中文的“势利眼”、“自命不凡”、“恃才傲物”都对,但好像都不够贴切及直接。全世界都有很多"snobs"(名词,在上面中文形容词后面加上“的人”),但真正见识大量snobs是在纽约,二十几年前的曼哈顿贫富区域划分比现在明显,upper east side(上东区)就住了最多snobs。
那些年,假期我们一家人喜欢road trip,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地在纽约周边新英格兰(美国的东北)自驾游,众多美好回忆中唯一不好的记忆就是打扮比较hippie(不是故意,只是长途旅行穿睡衣睡裤比较舒服)的我们误闯富人区,一家六口穿睡衣的亚洲脸孔出现在富丽堂皇的酒店大堂,当年美国主流媒体还常报道“金色冒险号”中国难民偷渡去美国,酒店工作人员及其他住客的眼光及表情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多年以后,我还能手绘一张美国东北的势利眼分布地图。这两年在美国西海岸road trip比较多,但从没有遇到snobs;一来是文化不一样,西岸比较注重社会平等及包容,本身就是hippie文化的根据地,穿着睡衣到处走比上海还普遍;二来亚洲人在加州的比例实在太高,不可能像二十年前我们去过的一些美国东北小镇,有些人是第一次看见真正的亚洲人(电视电影不算)站在他们面前,那震惊是可以理解。
“snob”这字第一次出现是18世纪中的英国,之后一百年的意思只是鞋匠,给予现在这个释义是始于《Vanity Fair(名利场)》作者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萨克雷在1846-7年在杂志上发表的幽默小品《The Snobs of England by One of Themselves》,1848年结集出书改书名叫《The Book of Snobs》。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snobs”们的看法,也由讨厌变成同情他们。不管中英文“snob or snobbish”都是贬义词,但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这么多?这跟工业革命的最伟大发明有关,工业革命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电话?电脑?汽车?抽水马桶?我认为是中产阶级,想像一下工业文明生产及消费的产品及服务有那样不是与中产阶级或中产化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农业社会,农民与贵族是生活在两个世界,农民和贵族很少交集,对双方的生活所知甚少,接触也止于像《红楼梦》的刘姥姥进大观园,贵族把农民当笑话来娱乐一番,农民也只能说:“贵族的世界我们不懂”。但工业革命及城市化除了把农民变成工人,还创造了中产阶级,工业革命初期工人的收入很低,没法消化工厂源源不断生产的产品,除了国际贸易也只有让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维持工厂的机器不停运转,农民及工人的后代也有了成为中产阶级的机会。人类对物质的追求其实极容易达到极点,每个人只需要一张或半张床,服饰、家庭用具、汽车、房子等等真正的需求都不多,但还好人类还有虚荣心这天性优(弱)点,企业家就可透过传媒宣染一个又一个“贵族生活”的套餐,不单只有奢侈品,还有乡村俱乐部及贵族学校。各种评级机构也从而产生,本来就是日常飲料的葡萄酒,法国人分成4个级别,VDT,VDP,VDQS,AOC,把AOC定最高级别,创了一堆稀奇古怪的术语,如果不能说出一百种不同味道(最好用法语,英语次之,中文就太low)及背出产地年份酒桶的材料就是没有教养,太不配当“中产阶级”,这样价格自然可以卖得更高,米其林餐厅的评星及法国高级定制服装“Haute Couture”都是同一把戏,其他几百种产品的评级也是同一模板换个戏法,反正自认为是中产阶级的消费者也会照单全收。好像法国人专做这种勾当,但如Haute Couture,虽然是地道的法国国粹,却是移民到法国的英国人Worth创立。今天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商品的营销策略早就趋同。
聪明的企业家贩卖的不是奢侈,不是高级,不是限量版,不是中产阶级,不是贵族生活方式,贩卖的是人类的虚荣心。有了虚荣心就有永无止境的攀比,消费品及服务业才能不停的升级换代,虚荣心的衍生品就是snob, snobbish也可以是形而上,如品味、气质及生活态度等精神内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从攀比物质演变成争相购买“贵族精神”套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