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刊
《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1879年,高尔基11岁走向“人间”独立谋生,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
《我的大学》第二章:贫民窟
主人公因为迫切需要解决生存问题,离开了建议他上大学的同学奥普洛夫家。由于奥普洛夫家外面有一片空地,总能吸引一些人在那儿聚集玩游戏。
有一个人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就是古力●普列特涅奥夫,他多才多艺,生气勃勃,幽默生动,青春洋溢,敢于抨击陋俗、揭露不公。好人喜欢他,坏人怕他,警察见到他也会挤出笑脸。
在此人的影响下,主人公跟着住进了一个叫玛鲁索夫卡的贫民窟。
贫民窟里面装满了饥寒交迫的大学生、妓女和穷鬼。这里拥挤不堪、糟糕混乱、人员混杂、潦倒失意、道德沦丧......
凡此种种,主人公看着眼前的一切,心底的疑问越来越浓烈:
“人们这样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有一个外号叫“红毛马”的商人也住在这里,他不缺钱,但好像缺乏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喝醉了就拿出自己的钱,想要给那些不愿意接受他的钱的大学生们。
他大声地问:“你们过的是人的生活吗?”
“忍饥挨饿受冻,破烂衣裳,人应该这样活吗?这种生活人能学到什么呢?唉!”
同时他又说,我之所以也在这里,是因为这里能让他体会到人间真情。尽管有人间真情,但这人间真情的地方却如蚂蚁窝一般不堪!喟叹!
人们为什么会甘于在这样的环境里忍受?
作者用主人公的视角,观察了贫民窟的每一寸地方,每一个人,每一个冲突,他隐隐感到有些人在堕落,而有些人在贫苦的环境下酝酿着希望,那些低劣的行为、糟糕的环境和人的高贵品格形成强烈的对比,对这个年轻人形成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他细致入微地刻画每一个出场的小人物,而不同小人物又代表了那个时代群体画像。
比如主人公初入社会,代表着年轻一代对周遭发生的事情懵懂而好奇,慢慢靠近吸引他的人和事。可塑性很强,他们或跟着好人学好,或跟着坏人学坏。
比如妓女,代表着社会底层被欺凌而不失善意的人群,她们无力改变自身糟糕的境遇,仍然怜悯更加弱势的群体,伸出援助之手。
比如皮匠的儿子,代表着失去自我的人群。委曲求全,为了金钱,沦为富商太太的玩物,想抵触又无法摆脱对方的纠缠。
比如商人红毛马,代表着敢于对抗、悲悯众人、有手段但缺爱的商人。他的世界里少了真情。
而古力●普列特涅奥夫,则代表着为现实带来希望、带来光明的人,是一个有潜力的、年轻有为且拥有影响力的人。
而这个怪异人群聚集的贫民窟里,或许也不止主人公一开始表面看到的内容。
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某种东西被深埋,伴随着歌声慢慢苏醒。
“这样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作者l百字予予,读书写字,在平凡的生命中追光,在平常的日子里逐梦,在平淡无奇的琐碎里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