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件事
对了,你没有看错,这个就是2月的重要事情,和1月完全一致。因为今年的主题是积累,而凭我以往的经验,想要真正养成一个习惯,至少需要坚持做100天。这三项内容中,英语和冥想是16年没有坚持做过的,周别小结则是新项目,所以都需要继续坚持。
二、本月实绩
采集数据截止到2月25日
三、学习心得
这个月,我觉得自己悟出了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串联。
去年年底,我重新复习全年的笔记,发现很多知识都没记住,有些书,只记住大意,连整体结构都回忆不起来。
后来,我一直在想其中的原因,也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但就在上周,我领悟到了,记不住的原因是:我没有把新知识和旧知识建立联系。那么,应该如何把新旧知识点进行串联呢?下面举例说明:
我在整理得到专栏的笔记,对于笔记、收藏这类功能,一般都可以加标签进行分类,但是这个“笔记”竟然需要写想法才能保存。没办法,迫于无奈,我只能给自己的每条笔记起个小标题,开始有些不耐烦,但是看了几十条之后,我发现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老师都提到了同一主题,但侧重点却各不相同。于是,我把一条笔记加了多个标签,如图所示:
首先,这句话是11.15日 吴伯凡老师讲格局。
但是同样讲格局,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中也提到过: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格局有多大。我在前面信中介绍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格局很大的人。要想格局大,就要广泛地吸收知识和经验,而不是把自己局限在那一点点小领域中。在《硅谷来信》中,看似我在天南地北地讲各种话题,其实这些话题都是精心挑选的,对于拓展思维的宽度都是必不可少的。
吴军老师只说格局要大,但什么是大格局?我当时就不是很明白。后来,看完吴伯凡老师的文章,我理解了,这个格局大,是要看得懂“明局”(也就是看得见的东西),还要知道背后有个“暗局”(也就是一些看不见的东西),要对“暗局”有敏感度。但什么是“敏感度”?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中提到
敏感度事关重大。我们看《未来简史》中,赫拉利提出一个公式:知识 = 体验 × 敏感度。赫拉利说在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现代,想要寻找人生的意义,就得有体验和敏感度。赫拉利说敏感度的意思就是你要从经历中获得体验,再用体验改造自己。你通过不断的体验能对世界产生更深的理解,最终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总结下来:敏感度,就是人文主义者的自我修养。
那么,如何提升敏感度?万老师也给了说明:
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敏感度,但同时还要预防“过敏”,也就是要学会“忽略”。看到感觉到了,但是假装没看到,这是被动的忽略。根本不往那个方面看,这是主动的忽略。想要有这样的忽略水平,就必须得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我们应该只在重要的事情上保持敏感度,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放松敏感度。避免“过度拟合”,就得“难得糊涂”。
那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简单讲就是:琢磨事儿,琢磨思想,重要;琢磨人就不重要。
好了,这段话的几个关键词都理解了,那是不是还会有人问,这和笑来老师有什么关系?首先,我个人觉得敏感度和元认知之间有相关性;此外,笑来老师讲过“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多维竞争”,我觉得我们的思想也需要“多维”。虽然是讲格局,而我们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和延展,同时,还要把这些理解进行整合,通过简单的总结概括,保存在大脑中,随时等待被调用。
通过这个例子,估计你应该可以理解“串联”的含义和用法了。其实,笔记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记住,并且在恰当的时刻,能够回想起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记笔记如此,读书也是如此。无论是公众号的文章,还是所谓的经典著作,我们都需要通过串联,把新、旧知识点相融合,争取达到滚雪球效应,使自己的“知识雪球”越滚越大。
四、本月小结
好了,把这个月的精华总结完了,心情无比舒畅。或许这部分内容,其他大咖也说过,但是我觉得两者性质不同:一个只是听懂;一个是通过做,自己悟出的方法,感觉更有成就感。采铜老师在《精进》中也说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很多事情,我们确实需要“麻烦”。我开始也不想整理笔记,觉得这些内容,都看过不止一遍,还有必要再花时间重新整理吗?有这个时间,都可以多读一本书了。但是我想到了“积累”,之前说好的“积累”哪去了?现在麻烦一点,以后查询、检索都方便。而且通过整理,还能有新的领悟,是我没有想到的。更没有想到的是,我发现自己对很多概念的理解得更加“到位”,体会到反复阅读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