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擘画了未来五年宁夏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石嘴山市要聚力建设“产业转型示范市”的目标任务。大武口区作为石嘴山市产业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如何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根本在于发展,关键要靠人才。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是对症破解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问题的良方,要求我们以慢不得的危机感重视人才事业,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推进人才工作,以等不起的责任感服务人才发展,全力抓好人才引进、培养、活力、暖心“四大工程”,以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筑牢党管人才的“强磁场”。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人才。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要更加重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支撑作用,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一要健全完善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成立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小组工作规则及相关制度,将人才工作纳入效能目标专项考核、区委巡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创新实施书记人才项目,党委(党组)书记领衔攻关人才工作重点事项、难点问题,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要深化拓展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建立人才取得重大成就、重要节日、罹患重大疾病、遭遇特殊困难“四必访”联系服务机制,“四套班子”领导干部、人才工作成员单位党委(党组)成员带头联系服务各行各业专家人才,不断强化党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注重从优秀人才中推荐“两代表一委员”、发展党员、评优评先等,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三要优化升级人才政策制度体系。着眼时代所需、发展所急、人才所盼,与时俱进制定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制度规定、政策措施,不断盘活人才集聚机制、放活人才管理机制、用活人才开发机制、激活人才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人才优势厚植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
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必须创新引才聚才方式,深掘人才集聚的“蓄水池”。作为资源枯竭型转型发展城市,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要坚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产业发展与载体建设同频共振。聚焦“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做到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同步规划、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天地奔牛、中色东方、巴斯夫杉杉等龙头企业人才集聚优势,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上下游产业,打通人才外引内聚的“双循环”。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小高地等载体平台,带动培育一批本土创新型科技人才、领军型技能人才、技能型产业人才,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坚持全职引才与柔性引才并举。健全“校企融合、联动协作”发展机制,创新政策引才、产业人才、市场引才、引才引才等多元引才模式,全职引进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努力形成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大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发挥石嘴山先进材料协同创新工程中心、西安交大宁夏先进材料研究院等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举办各类创新挑战赛、产业需求对接会、项目对接会、专家咨询会等,精准链接企业需求和人才资源。要做活柔性引才文章,鼓励企业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科研攻关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攻关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要深入开展人才政策服务进企业、进高校、进园区系列活动,及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引才困惑、留才瓶颈及人才所思所想所需,指导“一企一策”精准制定引才留才方案。抢抓实习季、毕业季黄金节点,主动带政策带岗位带诚意走出去“访校引才”,积极邀请区内外院校师生代表“访企参观”、实地考察,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建立校地企常态化人才交流合作机制,不断拓宽人才培养和引进渠道。
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必须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打造近悦远来的“好生态”。事业是感召力,环境是吸引力,服务是凝聚力。只有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服务,才能让各类人才安心留下来建功立业。搭建活力倍增的事业平台。坚持用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要拿出含金量高的人才政策、绩薪匹配的薪酬待遇、活力倍增的干事平台,让各类人才在大武口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氛围。大力倡导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心怀“国之大者”。要加大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和人才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力度,努力讲好新时代人才故事,让识才爱才敬才重才在大武口蔚然成风。打造贴心舒心的服务保障。深入推进“一站式”“保姆式”人才服务,要对人才在感情上厚爱一分、工作上高看一眼、遇难时多帮一把,尤其在项目扶持、就业创业、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教育等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开通“绿色通道”,设身处地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舒心暖心,形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