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
取得证件后的自己,与之前的自己,有什么不同吗?没有!
取得证件,就能给别人做咨询吗?不能!
那么,咨询师证件能证明什么呢?除了证明自己学过一点理论,考试过关了,其他什么也证明不了!
这些问题在我取得心理咨询师证后,经常在脑海中出现。
我想突破自己,成长自己。于是就开始想办法寻求方法。买了视频来看,看了后感觉还是只学了一些理论;买了心理咨询技能操作的书来读,读完之后发现什么也没记住。怎么才能学以致用,进入实战阶段呢?正好赵老师给搭建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真是太令人激动了!
在学习过程中,赵老师提到了一句“咨询时要帮助来访者澄清问题”并举了几个帮助来访者澄清问题的例子,我感触很深。平常的交往交流中,随意性更多一些,但是咨询得省时高效,得一针见血,而这,正是我要加强训练、提升自己的地方。
涉及到咨询语言的具体性,赵老师采用图表形式,分别列出了轻度、中度、强度三个级别表示情感的词汇。平时我在说话中也尽量找出那个最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情感,但是没想到,咨询词语要更具体,要明确。如果这些词语在最合适的时机正好被我恰如其分地用到来访者身上,这是多么令人幸福的事啊。
赵老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列举了大量案例教给我们如何说才是真正的共情,如何表达才是真正的理解尊重,如何做才能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如何设置才能在咨询中保护自己……半天时间,满满的干货。以我目前的水平,还不能全部掌握,但我相信,只要一直濡染其中,一定会在这样手把手的指导中慢慢进步。
第二次
第二次课程赵老师主要讲了初诊接待的设置。
课程中,赵老师采用理论+案例+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案例呈现,现场演示,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观;我们分组实践操作,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帮助我们具体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培养我们的操作技能,最终目的是使理论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能够学为所用。学习过程中,感触特别深的是赵老师抓住问题核心的能力特别强。来访者呈现的问题不一,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会千奇百怪,我们咨询师也是人,如何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呢?好像每次赵老师都能敏锐地抓住来访者的核心问题,而后用温和的语言或是共情,或是澄清,很快地建立起和谐的咨询关系。我佩服的同时又无比羡慕,何时我也能像赵老师这样呢?我知道,这和赵老师丰富的咨询经验有关,但更和赵老师这么多年来的努力更有关。
学员实践操作第一次咨询的设置时,有的紧张到卡壳,有的紧张到过于热情。看着赵老师云淡风轻地演示,这么简简单单的环节,学员亲自上阵自己操作时一下子复杂起来了。我这次没有亲自操作,以后我要主动上去,多经历几次失败,多经历几次磨炼,逐渐缩短到赵老师那样的游刃有余的距离。
所有的技术都是死的,还是要多掌握理论,多实践,多操作,在理论中扎根,在实践中成长。
第三次
昨天(2.10)的学习整整进行了一天,时间长,感觉有点累;理论也好,操作也好,学了很多内容,感觉很充实;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概念化”,感到由衷的幸福。上午开课后赵老师先让我们表达过年的感受,并强调“只说感受,不说事”,但中国人习惯于关注事件而忽略感受,所以我们在分享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提到了事情。作为学员,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要学会关注内心,关注感受并学会恰如其当地表达;作为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赵老师所教的内容,还要学习赵老师如何主持,如何带动整个场,所以,通过观察赵老师的主持,我要学习的是当学员没有按照要求表述的时候,该如何及时地进行干预,或者当学员表述不清的时候,如何用话语进行引导;当学员不知所云冷场的时候,又如何引领带动这个场顺利地进行下去。赵老师做了很好的示范,我需要更加用心地学习。专业知识学到了拉扎勒斯问题概念化模型BASICID法。困扰了我很多时日的词语——“概念化”,终于让赵老师,让拉扎勒斯给弄清楚了。原来概念化过程就是咨询师对求助者问题结构的思考方式。求助者来访时,可能会说到很多问题,还有可能因为其表达力欠缺会啰啰嗦嗦说很多,作为咨询师,我们如何尽快地理清来访者的思路,如何抓住来访者问题的核心,抓住来访者的需求,从而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很关键的,而拉扎勒斯的问题概念化的评估模型,把求助者的所有问题整合归类,一下子让千头万绪各归其位。采用BASICID模型把纷繁条例化简约化概念化,从而能透过表象看出实质,并且拎清了主次,清楚了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有效解决问题。在上午学习了拉扎勒斯问题概念化模型后,下午赵老师一开始上课就提问复习,对知识进行强化。在进行的过程中,我想到了我的课堂,学习了新知识后,我也会提问,但是,为了赶课,提问的问题多,提问的人数很少。现在想想,复习提问时,最好还是少提问题,多提问人数,一两个问题反复多次提问,在个别被提问的同学得以强化知识的同时,听者也是一个复习强化的过程,并且,提问应该有梯度,越往后提,要求要更为苛刻一点,以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总之,这次学习,不仅学到了理论,也进行了操作演练,和大家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
第四次
今天(2月12日)学习“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学习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两个词语是“共情”和“抱持”。咨询师对求助者内心世界的理解及体验就是共情。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这个概念很好解释,也很好理解,但是一个咨询师具备对求助者共情的这个能力,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最初学习的时候认为,无论来访者表达出什么忧虑,我们只要表达出对他们的理解就是了,但是,从理论走向现实,当你面前真真切切地坐着一个来访者,他对你表达出无助,表达出困惑的时候,发现一句“我很理解你”这句技术化的语言,真是太空泛,太苍白无力了。我们平时习惯了去评判,去指导,虽然努力学着理解,但是共情的能力却欠缺得很,而这种能力的欠缺,一是因为我们很难深入求助者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二是不能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不能深刻理解求助者的心理和具体问题的实质;三是不能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去反馈求助者所面临的问题,也就很难影响对方。孤陋寡闻,今天第一次见到“抱持”这个词语,客观地理解抱持,应该是拥抱支持的意思吧。但是当“抱持”和“共情”结伴,我忽然对“共情”这个词理解得深刻了。一直以来,我所理解的共情就是理解,现在明白了,共情还必须包括深深地接纳来访者,给他安全感,给他支持,给他力量。当然,这个共情不仅仅指语言上的,还有非语言的行为,不可刻意表达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深深地体验了求助者的情感之后自然地真诚地反应。所以,“抱持”是“共情”的前提,也是“共情”的发展,咨询关系的建立,共情是必须的。作为咨询师,如果不能理解并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不但良好的咨询关系没法建立,咨询也不能继续下去,所以,提高共情能力,是我目前最需要的成长点。
(2月17日)第七讲学习倾听技术。倾听是咨询过程中最先做出的反应,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咨询师的基本功,也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能运用好倾听技术,是好的咨询的开始。
倾听有三个过程,:接受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前两个信息是内隐的,后一个信息是外显的,是咨询师经过思考整理后的信息反映。
倾听分为四种类型:澄清、释义、反映、总结。这四种类型的技术从理论上看,无甚难学之处,但是,无不考验我们的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抓不住核心问题,或即便抓住了核心问题,却难用合适的语言给予回应。再者,虽然我们要学会倾听,但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观察来访者的非语言信息,把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信息综合起来,以更准确地读懂来访者。还有就是,虽然听是靠耳朵的,但更得用心,当你用心去倾听的时候,即便你的回应可能没采用技术,但你用心发出的声音来访者是能够感受到的。
虽然在操作实践中,我们是依次进行这四个类型的练习,但是,真的咨询,我们需要在熟练掌握这几种类型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排列组合,以求得效果的最大化。
(3月3日)第八讲 情感反映
第八讲我们主要是进行情感反映练习。赵老师先给我们进行了理论讲解,告诉我们,对来访者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我们要先学会自问:
1.求助者使用了什么情感词?
2.求助者的非言语行为暗示何种情感?
3.什么是精确和类似的可替换的情感词?
4.与助者使用的情感词相匹配的句子是什么?
5.我将释义的求助者情感背景和情境是什么?
这五问一环扣一环,由浅到深,逻辑清楚,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很受用。在后来的练习过程中,赵老师带着我们依次进行思考并尝试给出反应。三轮下来,这种思考模式比较充分地得到了强化。到家后,为了巩固理论,又给先生讲了一遍,在自己讲的过程中忽然想到,这种模式化的思考,能不能理解为“概念化”呢?于是又想到了拉扎勒斯的BASIC ID理论,拉扎勒斯的理论是把一些现象对号入座理论化,概念化,而情感反应的练习,只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是一个思维的动态过程,这样思考后,觉得对两种理论好像明晰了一点。
第十讲是咨询督导,我因为有事没能到现场听课,只好听录音补完了课程。
听课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现场真诚而热烈的气氛,很遗憾的是我不在现场。
这次听课,赵老师的几句话我感受很深:
1把自己的爱传递出去,自己内心就丰盈了。我第一次见到赵老师,是在一次公益性心理知识讲座上。那时,就被她知性优雅的外表,系统专业的知识所吸引。后来进入网校,经常参加赵老师组织的地面同学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同学会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赵老师自内而外散发出的光芒,这种光芒,温暖了我,照亮了我,指引着我,如果我现在还算阳光,还算自信,很大程度上是和赵老师的理解陪伴分不开的。在我心里,赵老师一直就是那个以其大胸怀接纳着我接纳着我们给我们传递爱的人。
2.不纠结了,就走向了超我。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难免纠结,处于我执状态而陷入痛苦的泥淖。但是,随着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尤其是开始学习心理学后,开始反思自己,反思一些事情,在反思中试着放下执念,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糟,心里反而释然了很多。当然,我知道,我是凡人,距离超我的状态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我需要继续修炼。
3.剖析深层次需要成长的点。每次课堂发言,我不清楚其他学员上去发言是什么心理状态,我觉察自己,发现自己主动回答问题一般是如下几种情况:想说点什么,不吐不快;不知道对不对,想让大家帮助自己,所以哪怕是不恰当的理解,也愿意呈现出来;怕冷场,于是主动发言。我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需要改善的地方,自己有的是明确的,有的是不明确的,听到每个学友走上去让其他学员和老师督导,很遗憾我不在场,失去了一次让老师同学剖析我的机会,失去了一次成长自己的机会。
4.没来的人就让他后悔去吧!
我没有去,很后悔!
第十一次课程赵老师进行的是青少年被动咨询案例解析。
赵老师提供了两个案例,让我们分组探讨对待这两个案例的态度以及咨询的思路。
我和李静、素红、小辉、齐老师座位挨着,自然分成一组。小辉、素红、齐老师他们经验更丰富一些,整个过程大多是她们几个在讨论,尤其是素红和小辉在解读案例的过程中,常常能从看似无关紧要的句子里分析其背后的含义,以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我除了偶尔插一句嘴外,大多处于听的状态,不过也很享受,虽然也感叹自己对一些问题思考不深,但听了他们的交流后,对我来说模糊的东西稍微有点清晰了。
讨论第二个案例时,有建议上去模拟演练一下。于是海丰当咨询师,我当来访者,上去了。因为案例中的来访者是被动应对状态,前期有很长时间的沉默,我的意思是跨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咨询状态,而海丰主张按照案例的真实过程走一遍。所以,我和海丰就推测起来访者当初的表情神态,但是,我怎么也进入不了角色,海丰也就没办法进行下去,正好素红帮我解了围,她上去后,把咨询者的心理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素红说我是放不开,后来我觉察自己,发现还不完全是放不开,好像是进入不了角色,投入不进去。
之后,赵老师对这两个案例从理论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分析,并还原了案例的部分咨询过程。赵老师边还原咨询环节,边解读案例,还站在理论的高度去解读自己为何要这样处理。每次在这个环节,都是我最享受的时候。读现成的咨询案例,只读到了“是什么”“怎么样”,而在这个课堂上,还学到了“为什么”,而这,才是能给我解开迷雾的一个环节,是我受益最深的地方。
每次上课,赵老师总能在无意间爆出金句。这些句子,通俗易懂,于我却能起到警醒的作用。比如,赵老师最后说“太急于求办法就没有办法了”,很适用于提醒目前的我。
还是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关注此刻、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