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因,经常到一些地方调研。
看的多了,慢慢地就产生了一个错觉。这些城市,就像一群画着浓妆的女子,倚着门框,挥着手帕,对着人群娇嗔:“来嘛,大爷,来玩啊。”
我们都知道,城市是为人服务的。可关键是应该为哪些人服务呢?是到这里来的访客,还是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目前看,基本上都更倾向于前者,为了吸引外来者,无所不用其极,那些有志于发展旅游的地方,表现的尤为露骨,说难听点就是有点下贱了。
不得不说,这一招在过去是很管用的。在人口红利 [1] 时代,一是人的数量极多,二是人的要求极低。那些善用营销“揽客”的城市,愈能吸引人进来,正所谓“有人来是因为有人来”,最终人潮汹涌,形成正向循环。
可这样的路子现在逐渐走不通了。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网络发达了,人的见识也多了,要求自然也就高了起来。如果我因为宣传去了一个地方,发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2] ,或者刚开始很新鲜,带了一两天就烦了,我就不会再去了,甚至我还会发微博、抖音或朋友圈,说我很失望,也许就有潜在客户不去了。
美国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写过这样一段话:城市永远是先有磁极,后有容器!意思是城市先要能吸引人,然后才会慢慢扩大。但我们应该理解得更深一点,磁极之所以是磁极,不但要能吸引过来,而且要能牢牢的吸住不放。磁极如果不持久,那对城市并没有什么大的益处。比如有些地方搞音乐节,在几天短暂的客流繁荣之后,带来更多的就是“激情背后的烦恼”——热闹过后不仅重新恢复到平淡状态,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环境问题。
用音乐节做磁极就不好,因为我们不可能一直搞。但是音乐文化做磁极就可以很不错。其实真正能凸显城市特色的,就是文化,而不是某个短暂的活动,或建筑、景区等物质形态。可惜文化的塑造需要时间,过去我们很缺时间,现在也许不太缺了。
城市的文化是人塑造的,外来暂住的旅人也许会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贡献,但真正的决定者是这个城市的居民。要让这个城市的历史有魅力,它的前提是本身的居民爱这段历史;要让这个城市的文化有魅力,前提是它本身的居民爱这个城市,对这个城市有热情。只有在这个城市里面生活得很好,生活的有尊严、有优越感,才可能会有爱,会有外来人主动加入进来。
归根结底,城市想要发展,想要繁华,不应该仅仅为漂泊族提供各类消遣,更应该给尽职尽责的市民提供荣光,因为他们的经济和家庭利益才与城市命运密不可分。
所以,还是矜持一点吧,不要再急不可耐地说 “来嘛,大爷,来玩啊” 了,把自己的居民服侍好,自然会有外来者来问:“您好,我能加入么?”
1.人口红利应该有限定条件,即具有可变现能力的人口红利。
2.说现在的城市千篇一律有些过分,但有特色的城市很少,这的确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