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有个女学生,叫林黛玉。黛玉是贾雨村的学生。
贾雨村其人
当初贾雨村别了甄士隐当年便考上进士,之后因为贪酷被上司参了一本——“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
不过他革职之后“仍是嘻笑自若,却又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然后旅游盘缠用完了,才请人推荐,到了黛玉家做了西席。
因为贪污严酷被革了职,而能表面上嘻笑自若,毫不在意,自顾游山逛水国内深度游去了,他的内心确是足够强大。都说人至贱则无敌,事实确实如此。
后来,经黛玉以及宝玉,二玉的爸爸共同推荐,不上两个月功夫就补授了应天府。初登贾门时,他送的拜贴自称“宗侄”,谄媚之态毕现。再后来,九十二回时贾政说他:“几年间,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转了御史。”
在刚补授应天府时,他就遭遇了香菱一案。此前他去封家拜访恩人甄士隐兼索娇杏时,听说士隐的女儿英莲走丢了,还表示会帮忙寻找。可是等到英莲就在他手上由他定夺时,他最终还是将她判归了薛姓。
再后来,因为贾赦看中了石呆子的几把古扇,他知道了便讹石呆子拖欠官银,查抄了古扇,而石呆子生死不明。平儿说到——“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
连贾琏都觉得这么做过于狠毒——“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而贾雨村做这一切,则毫无忌讳。
再细嚼平儿的话可知,自从傍上贾府,贾雨村为了自己平步青云所做的心狠手辣、乃至恩将仇报的事,肯定是难以计数。
贾雨村实是一个极其善于钻营,心肠狠毒的枭雄。
他的学生黛玉
黛玉却恰恰与他相反。黛玉从来不说仕途经济的话,从来不要宝玉出去结交应酬,不要他趋炎附势。正是这一点,令宝玉对她深为敬爱,互认为知己。
三十二回中,湘云劝宝玉“出去结交为官做宰的,谈谈仕途经济,将来也好应酬事务,有个正经的朋友”,宝玉听了,“大觉逆耳”,罕见地一反往日对女孩子的温柔尊敬,说:“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更公开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的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的话,我早和他生分了。”黛玉不结交应酬,宝玉正爱她这点。
在贾家,她与宝钗都是客居。宝钗有妈有哥哥,家里有生意有钱,而黛玉一无所有,纯属寄人篱下。可反而是宝钗处处逢迎,不止当权派,连姨娘小丫头之流都竭力笼络,滴水不漏。黛玉则目下无尘,一味清高,把人都得罪光了。
似乎宝钗与贾雨村更有共同之处,黛玉和她的老师是如此不同。
令人回味的对照
不懂曹公怎么会这么安排,这么鲜明对照,这么巧妙对比。只是巧合吗?
似乎贾雨村日后也没有落得好下场。《好了歌》“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一句,脂砚斋评“贾赦,雨村一干人”。所以最后贾雨村可能在官场斗争中败落下来,最终身陷囹圄,没能继续飞黄腾达。
黛玉一生孤傲,固然没能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没能最终和宝玉走到一起,落得悲剧性的结局。
可贾雨村的结局似乎也并不美好,机关算尽,到头来也还是一场空。难道作者是想告诉后人不要贪得无厌,过于贪婪,否则也终将自掘坟墓,一无所有?
一个最清高无尘的女子,竟有这样一个老师;这样的老师,也有这么样的一个学生。
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对他日后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日后的发展,意义更为重大?天下老师可以一笑。
无论怎样,这师徒二人,是这么截然不同,令人回味。
宝钗嫁给贾雨村了吗
顺带说一句,有人认为宝玉出家后,经过一番周折,宝钗嫁给了贾雨村,娇杏不再“侥幸”。理由是贾雨村曾经写过一句诗:“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说“时飞”是贾雨村的字,这里的“钗”是指宝钗,所以宝钗最终改嫁给了贾雨村——本来二人的人生观就极其相似。说得何其有理。
应该不是。
这句诗旁边的脂批说“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只为表明钗黛二人并重,并没有提到这里伏宝钗和贾雨村的结局后事。
在写贾雨村补授应天府一段时,脂批说“因宝钗故及之”。乍看吓一跳,以为这是暗示宝钗和贾雨村确实有后话的重要线索。仔细一想,其实他说的是因为贾雨村补授了应天府,才能接手香菱一案,这样才能由香菱引出薛蟠,再引出宝钗,宝钗才好正式出场。想多了。
如果是这么重要情节的伏笔,脂批应该会明说,更应该在《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以及“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里,都有正笔。
有人探轶,认为最终是袭人夫妇供养的宝钗。只是不知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