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朋友说,没当过兵,没上过大学,是他一辈子的遗憾。
他说那句话是我大学才毕业的时候,我以为他在奉承我,前几天遇到他,聊天的时候,知道他办了一家公司,把儿子培养得不错,去年考上了大学,是村里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学生之一。我才知道,当年他那句话,是大实话。他用20年圆了自己当年的缺憾。
一席话,令我回忆起自己的高考。
从这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一点问题:我这一路读书之路走来,我们村里的小学,一个学校每年三十几位六年级的学生,大约七八个上初中(没读初中的,有的是家里供不起,有的是自己考不上),大约25%升学率;初中毕业,考上高中的,全校大约200个毕业生有40个学生,含职业高中就读的,大约20%升学率;高中全校400个毕业生,大约80个学生能考上中专以上,升学率,大约20%,(我们是县城最好的学校,建瓯一中,县城其他三四所学校的升学率能有5%就烧高香了),所以,从小学到高中,能上大学中专,跳出农门的,比例不到1%,好不夸张地说:高考是我们鲤鱼跳龙门的独木桥,因为,能考上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天之骄子。
就是这种背景下,我们班56个学生,基本上除了读书就是读书了。早上六点不到,就有早起的学生就着路灯,或者就着天色开始读书;中午不午休的学生更是争分夺秒的看书写作业;晚上教室的灯定时关了,宿舍的灯也是在教室关灯后的半个小时就关了。那时候条件差,没有台灯,也没有插座,要继续加班加点,只能点蜡烛或者打手电(手电筒的电池,也是奢侈品,大多数学生是在楼道借光,我们这些高中生的近视眼,大多是拜这些暗淡的灯光所赐)。
农村的孩子,一个学期回一趟农村的家,中间放长假偶尔回去一趟,背一些米和咸菜。也有家里送来一袋米或者一些带荤肉的咸菜,我有一个同学,家境很差,她一个学期都是米饭配腌萝卜干——是那种黑黑的萝卜干,裹着一层白色的盐。我不知道她是不是营养不良影响了智商,不过,那时候大多数学生家境都差不多。一天三餐,我们去食堂蒸饭,高三偶尔在食堂买一些新鲜蔬菜,打打牙祭。学校食堂门口,有一对老夫妇,有一段时间,每天午餐开饭就会用三轮车载一大桶的杂菇蛋汤来卖,加了淀粉,非常鲜美的汤,一毛钱一大勺,够配一餐饭。这是高中生涯中,吃,这一方面给我留下的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自己的高考没有悬念,因为过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告知保送上中国纺织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拿到了。
有一个插曲是,(时过境迁,说出来应该也无妨了吧),当拿到准考证的时候,班上一个准备考体校的同学看见我们的准考证号是相邻的时候,他简直乐开花了。那段时间,他每天粘着我,讨好我,告诉我,他的视力5.4,只要我考试的时候,不刻意遮挡考卷,他就必然能考上了。因为艺术体育类的文化课考试,大约二百多分就过关了,他的体育分数很好,倒是不愁。我以为能帮助一个同学,自然也很乐意。虽然,这是违背高考规则。但是,我们是同学啊!
不过,没过几天这个同学就一脸沮丧地告诉我:没戏了,我们的准考证号虽然是相邻的但是考室不同!(哎,乐极生悲!)
多年以后,我们聊起这段往事,还经常乐不可支,因为,这实在是个大乌龙。他复读以后,终于如愿以偿,现在是一位优秀的体育老师,经常担任省级体育赛事的评委。而我们之间的友谊,经过这件事,更进一层了。
高考,只是人生一个经历而已。把握好,才能是人生起跳的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