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与春节,端午,中秋有着同等的份量。一年四节的节日周而复始,人就像大树的年轮一样,一圈又一圈。不同的是,大树的年轮越多,枝叶越繁茂,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人的年轮越高,人生阅历与经验可能比较丰富,但是生命却走向衰竭,直到终点。
清明节始于周代,流传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以前又称“寒食节”,传说是帝王“重耳”为了纪念与他同甘共苦的“介子推”而设立。
后来,清明节成了中国老百姓缅怀已故亲人的重大节日,与“中元节”一起,是“已故之人”的重大节日,俗称“鬼节”。
清明过后,马上就是谷雨了,又到了一年播种的季节,一年四季在于春,对于农民来说,播下去的不仅仅是种子,更是希望。
清明祭祖,盛大且神圣。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会不远千里回乡祭拜,这是对已故亲人追忆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美好的传承,中国的“孝文化”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未来会留下什么?在清明祭祀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有了清晰明确的答案。
祭祖是热闹的,农村体现得更加充分。男女老少三三两两,大家提着贡品和香烛,还有清明挂纸来到墓园,给祖宗们磕头祭拜,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当下的人们清明磕头拜祖先,大多是求发财,希望能过人上人的生活。其实,老祖宗早已化为泥土,他们的灵魂已经去到了极乐世界,根本管不着后辈们的事情。唯一能留下的,就是优良的家风,如果后辈们能领悟和传承,已是幸事,也不枉我们不辞辛劳每年祭拜老祖宗了。
我们将来都会成为老祖宗的,只是能不能被后人记住而已。所以,努力成为家族出类拔萃的人,作古以后,还能被后人记住名字,记住我们所做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不枉人世走一遭了。
好多年的清明我没有回家祭祖了,不是忘了祖先,而是情非得已,人虽未归,但心已至。对于祖先我心存尊敬,也虔诚地祝福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安好。
记得在前些年,我父亲和伯父带领我们这些晚辈,提着祭祀用品,拿着铁锹镰刀,浩浩荡荡地走向祖坟所在地。到了墓地,父亲和伯父用镰刀将坟地周边的杂草除去,然后用铁锹挖土,修补经雨水冲刷导致部分塌陷的坟茔,俗称“培坟”。这个坟,是已故祖先的“家”,他们在“家里”要睡得安稳,千万不要灌风漏雨了。
农村的坟地,杂乱而密集,大多都没有立墓碑,只能凭记忆,如果在外漂泊多年,没有熟知的亲友指路,怕是很难找了。立墓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上面用正楷篆刻了亡者的生平简介,还有后辈们的名字,从上面就可以看出这个家族人丁是否兴旺。
人死以后,一切都结束了,留下的只是依稀的记忆,最后,可能连记忆也模糊了,连仅存的几张相片也找不到了。终于,已经作古的那些人,成为了一个符号。
长辈们在世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尽孝,多一些陪伴,即使他们去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也会少一些遗憾。至于清明扫墓祭祖,也只是一个形式罢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想,在若干年后,人死了连墓地都不需要,网络祭祖将成为潮流。一把骨灰魂归大海,或者成为绿色植物的肥料,也为环保做了最后一点贡献。人来自于泥土,终回归于泥土,这是能量守恒定律完美的轮回。
当下人情如此淡薄,幸亏还有清明节,让家族里的人可以借此团聚,一起寻根,一起寻找来路和归途。
又是清明时,外面细雨纷纷,乍暖还寒的归途,虽远,但内心欣然而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