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3
引言
经同学推荐,到成都,可以去看看西村大院,很具有成都特色。之前在网上有看到关于西村•贝森大院获得某项国际大奖的消息,设计是刘家琨事务所,刘家琨是一个我蛮喜欢的国内设计建筑景观师。于是决定去看看。
成都西村大院,位于成都青洋区,是一个商业综合体,集合了体育,生活休闲,商业,文创,办公等功能。
那么
它是凭借什么获得了大奖?
如何获得了当地人的亲赖?
又如何赢得设计学子一次次的参观?
那么我想还是实地去体验更为直接。
初到那,司机提醒我到了,我才警觉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一个很似低调的地方,虽然来之前有专门了解,但以一个平时看惯了设计网站上称之为高端照片的人来说,第一印象,让我有种穿越回90年代工业煤矿时期的感觉(作为90后,最早的记忆大概只能从90年代开始)。建筑整体色调为水泥灰;外街商业氛围,感觉很像老旧的街道,有一些日常的药店,蛋糕店,服装店等;景观方面,材料很是朴实,设置了可休息的花池。
我被外围这个类似几层高架桥重叠的建筑设计吸引,宛若山城重庆的立体交通,通过这里的入口,我进入整个庭院内部。
这块地性质其实是体育性质,因为开发商,想赋予其某些商业功能(这在刘家琨演讲视频中得知),所以也就形成了这么一个商体综合的场所,外围为商业,内部主要为足球场与各类休闲场所,有些像我们小时候待的四合院。同时商业建筑设计时,建筑融合运动,将平时平地上的市民跑道,设计成了立体的跑道,从地面一直爬升到屋顶,改变了人们平日行走运动的习惯。很是可惜的是,当天跑道维修,关闭,并没有体验到从底层跑到屋顶的感受,只有从商业电梯和安全楼梯到达最高处。
我没有直接到达屋顶,而是先到达了内部庭院,然后沿着中心空中的跑步道,走了一圈,跑道连通商业和办公场所,从跑道进入商业内部,到达屋顶,看了整个场地布局后又折返到地面层,体验具体的一些小空间。
运动场地内部没有专门的看台,然而空中的跑道,跑道下面的风雨廊,屋顶,各层商业的走廊,却都是观看运动场比赛的绝佳场所,这真是个充满智慧的设计,想想可以坐在某个甜品店,跑完步,流着汗水,在屋顶吹着风,然后看着现场的比赛,真是件惬意的事。
运动场地外围,是被竹林覆盖或者围合的各类空间,充满着成都特色。
竹,西南地区很具有特色的植物,对于四川成都则更是,毕竟四川是爱吃竹子的熊猫的故乡。
上午十点左右,周边的居民陆陆续续在这里出现,有一对夫妻穿着运动服在空中跑步道上跑步,看似每天都来的样子;有爷爷奶奶带着小孩出来溜达;有人在围合的小院中打太极;有年轻人在球场上踢球;有办公人员在屋顶吹风,谈心,抽烟……
竹林下,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设计特意的铺装,有的只是小的石子和泥土,小草从石头和泥土缝中冒出来,好像形成了一层浅绿色的地毯。随意地摆放着桌椅,很符合老成都人在公园里喝茶聊天的氛围。这里,小孩子有的拿着一个塑料小桶在地面上挖着东西;有的趴在地上,专心地看着蚂蚁。
看到这一场景特别有感触,想想自己小时候,也常被这些蚂蚁给吸引,会盯着蚂蚁观察好几个小时,看着他们的运动路线,看着他们寻找食物,然后看着他们搬着食物回家,下次再给他们送些吃的,最后导致我们家墙角蚂蚁的洞穴越来越大。
可如今的我们,在设计场地的时候,却总是不顾及这些自然生物的栖居之所。小孩们再也不能轻易接触到这些,缺失了这些当初我们那么容易就能接触到的自然体验,实在可惜。
在商业与运动的边界之处,一些空间成为了厕所、设备用房与休息的地方,厕所、设备用房都隐蔽在小院之中;休息的地方有面对商业的开放空间、也有稍微隐蔽的私密空间。这类空间考虑了避雨、观景、休息等功能,甚至有考虑妈妈们给小孩换尿布的地方。
空中跑道外侧与竹林之间,有一个个单独的院子,里面或喝茶,或养着盆景或其他一些功能。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的行人,我在屋顶看着桥上的你……
屋顶,一个可以放风的地方,这里并没有被各种功能所堆满,除了跑道、风雨廊、观景平台,更多是被一个个种植有草的再生砖所覆盖,绿色屋顶的概念与生态的理念在这里生长。
走在其中,发现文艺青年、体育爱好者、学生、周边的居民老人、小孩,甚至流浪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各自想要待的地方,而互不干扰,也能在某个时刻,某个地方相遇。这里有着生活的味道,健康、文艺、生态、商业、友好……(我不是在给该项目打广告,仅仅是从个人体验出发。)来之前的一些疑问,得到了一些答案,同时这个项目也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感触。
我思考着我们平时做设计到底在追求着怎样的设计?
是一个很好的概念?
是平面图线形的优美?
是很赏心悦目的体验?
是一个比一个高档的项目?
设计本身追根究底是为了人,人的生活,人的环境,这可以延伸出很多方方面面的内容,但需求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在城市之中,我们需要一个贴近生活的场所,一个不需要划分阶级的地方,一个连接着先进的城市,同时又连接着我们人类起源的自然的空间。
写作目的:思考与反思,同时为提炼文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