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女神节了,大家都期望收到一束“随便花”,想买什么买什么,哈哈。100元的人民币你肯定是喜欢的,那么我如果问他的背面是什么图案?我猜你现在要么在冥思苦想,要么在翻钱包找出100元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图案?您看,我们这么熟悉的东西,经常缺少这个认知。有句话叫:熟知未必就是真知。因为我们太熟悉了,反倒会生出探索的惰性。这对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身边世界,都会形成一种无形的障碍,成为一种盲区。 那么,如何破除这个盲区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不疑处生疑,用新鲜的视角重新去看我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保持好奇心。
什么是好奇心呢?还真的有本书就叫《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特有的本领。达尔文说,灵长类动物有三个基本的驱动力:性、食物和居住地。而人类却有第四个驱动力,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分为两种,一种是消遣性好奇心,一种是认知性好奇心。比如大家平时刷微博、刷微信都属于消遣性的好奇心。 我们去查资料,想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等,属于认知性的好奇心。
如果你有孩子的话,一定遇到过他天天问你为什么的情况对吧?你是怎么反馈他的呢?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婴儿和父母们一起玩耍,让父母来教会婴儿认识图片,婴儿看到见过的照片会伸出手指。如果父母做出的鼓励回应越多,婴儿就能学会辨识更多的图片。这说明儿童是否有好奇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在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对他提出的问题的反应。这也说明了好奇心是一个反馈循环系统,也就是说好奇心的规律是:得到鼓励,就会增强;被无视,就会减损。所以,你想想你是如何面对自己孩子的各种为什么的?
简单来说,好奇心就是认知需求,你对认知的需求是多少,你就有多少好奇心。认知需求低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动脑子,认知需求高的人呢,更愿意读书,做尝试,接触新鲜事物,挑战现有的规则。通过学习新知识来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曾经提出过一个假说:创造性等于知识乘以好奇心和想象力。如果你的创造力没有发生改变的话,知识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就会被扼杀。(有点像今天的教育体制啊)。所以,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多问为什么?多思考?多想想除了现有的方式我还可以怎么做?一定是可以增加创造性的。
愿每个人都有一颗孩子般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