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喜欢刷微信,说实话,我的微信除了维持必要的工作群联系,几乎不会跟大家聊,但是微信却是我的营养站。
什么事营养站?顾名思义就是给我提供营养促进我成长的地方,也许你会不理解,怎么成长?我指的成长是身体和心灵的成长。
比如我有1/3的学习都必须通过微信打开,他们分别是《小鹅通知识助手》、《饭团服务号》、《熊猫小课》、《播音艺术网》。这些都必须通过打开微信才能看到推送,才能在微信界面点击进入。
其余的学习则是通过《网易云课堂》,《千聊》,《喜马拉雅》……
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我身心愉悦,紧张又充实着。总觉得很多课都有帮助,很多课都喜欢,很多课都会在不就的将来能用到。
我的微信里除了这些丰富的付费课程推送助我成长以外,还有很多人,活生生的,活跃在各种社群、朋友圈,还有推送课程的文案里。
他们大多都是90后,最多也不过90年以上两岁,在和我一般的年纪里,有的刚刚卖掉了自己苦心经营三四年的精油商标,现在又开始卖插画作品。
有的成为身价500万的项目操盘手,原来研究上千个项目,到找准目标集中火力操盘几个同类项目,最后又把战场放在知识付费上,专门把自己研究的看好的一些项目拿出来讲课。
还有的写出了10w+的文章,开公众号,继续写作还出关于新媒运营和新媒体写作方面的付费课程。
甚至有的和我一期学员,学了一段时间的思维导图,就开设了相关思维导图课程。
这些人太厉害了,他们很快就实现了知识变现,并且在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吸引大量流量。
一次次浏览完他们现在做的事情,除了深深的感叹他们少年有成外,也不断催促我快点成长。
快点成长,不是一句矗立在高空楼阁,难以触摸的话,少年有成派一次次像我证明,只要去做,去宣传你就可以赶上互联网的快车。
反观我自己,学了很多,很多都不是很精通,一直以来埋头盲目的学习。
每年在学习上投入的钱占我总收入的1/3,花了的知识,如过眼云烟,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或者丰富了学习的那段时光,又或者把作品发到朋友圈,免费帮别人做一下,满足自己被夸赞被认可的存在感?
而那些知识就像玻璃瓶里的咖啡颗粒,倒在地上,变得毫无价值。
我只满足了眼下。
我们单位很大,分布面积很广,通常一个站点到另一个站点最少需要一个多小时。因为野外工作的性质,环境往往是四面环山或者茫茫隔壁,周围零星住着几家农户。
我和我的那些,见过的和素未谋面的同事在自己萝卜坑里辛勤工作,因为交通不发达加之路途遥远,所以没有必要事情,大家是不会特地见面的。非必要的事情就是单位组织活动,需要每个站派人到总部参加活动,或者总部借调你来帮忙,你就会经常见到领导,见到因为各种大中小事到总部处理的同事。
我就经常被借调到总部帮忙,没有特别收入,纯属我会。
后来很多没见过我的同事,一听我的名字,就说知道我,我是个才女,会这个会那个……
这时候我心里是复杂的。
学习了那么多,很多人知道我,但是那又怎样呢?得到的是“小赵,你收拾下行李,明天来总部,给你三天时间,帮忙做下视频或者动画也行。”“小赵,给咱画一组关于涉密的漫画。”“小赵,这个月要给总部交四篇关于描写工作的文章。”……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我要怎样的成长?
路那么长,想学的东西那么多,怎么分配时间?
就这样庸庸碌碌的用知识免费的帮忙,还是让学到知识实现价值最大化?
怎么让知识的价值最大化?我的优势是什么?是继续泛学习还是提升优势?
以七年为限,我的目标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需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原来没有目标,没有毅力,目光短浅,懒惰胆小。所以即使我跟那些少年有成派纵使一起学习,获得的肯定并不比他们少,但是如今我还是默默无闻。拿着国企的死工资,干着本职工作和除了本职工作以外的活。
高昂的学费换来最低效的使用,偶尔的满足无法赢得长期的满足和成就。
是要重新规划一下。
筛选我学到的知识,选出最喜欢,做的最好,应用频率最高,替代率最小的那个知识。
这个知识就是我的优势。在七年内我要继续强化他,打磨他。开始催他动起来,活起来。实现价值最大化。
此刻我学到的知识就像一株病殃殃的玫瑰,看得我心急如焚,尤其当我看到别人的玫瑰开始绽开笑颜,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时,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
我为原来的放任自流的不负责行为,感到深深的愧疚。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拿出勇气和担当,让我的知识落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