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子从来不吃海鲜类,连最常见的鱼也不爱吃,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
但今傍晚放学回来,一上车就跟我说,爸爸,我买了鱼。我看他手里拿着个塑料袋,原以为是买了金鱼呢,谁会想到他买得竟然是吃的鱼。
车内,顿时香气四溢。
爸爸,妈妈,香不香啊?你们爱吃不,如果你们爱吃,我明天再买给你们!
明明是自己给自己买得,闻着香味儿买的,还嘴巴甜甜得说成是给我们买的。我们跟纳闷啊,这是怎么了?平日里根本不吃鱼的小子今天怎么买鱼了呢?
他说,这鱼啊,没刺儿。
我说,不可能啊,什么样的鱼能没有刺儿啊,要不肉怎么长啊?
小子想也没想就反驳我说,章鱼啊,它就没刺儿啊,光肉啊!
我……。
呃,好吧,你赢了。
热气腾腾的香气扑鼻,闻着,我都饿了。
回到家,小子吃了几口,就说还是有点儿刺儿啊,也不吃了。
看来,香味儿不靠谱,不爱吃鱼的习惯还是没能扭转过来。
小子明年就要读小学了,时不时地他妈妈就说要给小子报幼小衔接班,让小子抓紧学习,美其名曰让他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从内心里来讲,我不赞成。什么幼小衔接班啊?能有那么重要?让孩子现在就不去幼儿园了,从现在开始就去衔接班,接受小学情景模拟教育?我认为这不啻于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过早地让孩子接触课本也不好,不利于后面的学习。
但在区里的最好的小学里却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儿,一个老师把学生家长叫来,问,你家孩子怎么不上幼小衔接班,这样的孩子我没法教!
这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例子。
让我又得吐槽一番了,我小的时候,就是自己学,要不老师逼,怎么逼着学啊?就是各种严格的体罚!作业完不成?揍!上课不认真?打!写字不仔细?揍加打!就是各种专治不服啊,当时的老师敢揍,我们学生呢?也易于敞开思想接受老师的各种亲密接触,哪能反驳,哪敢反驳?!
不过,打归打,揍归揍,老师们可真是付出啊。那个时候哪里有家长掺和的地方,学习就是学生,老师,学校的事情。现在呢?老师貌似只负责课上的45分钟,其他的一概不管。某中学老师,就在课堂上广而告之,如果同学还有不懂的,不明白的地方,还有想进一步提升的想法的话,就来我开的班吧。这个老师在校外有辅导班!
他的心思怎么能够完全放在教学上呢?他要是像蜡烛一样燃烧完了,他家怎么能够好好的生存下去呢?当然,这样说老师,就有些严重了。不过,话糙理不糙吧。你我皆凡人,莫不是为了名利而来而往。
现在学校又流行家长委员会了?又是一番拼爹季啊!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要单纯一些,多做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少做些社会习气浓重的事儿。
到底是教育事业呢还是教育产业呢?
各种像是蓝翔技校之类的教育,可以搞成产业吧。但各种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就应该是纯粹的、简单的事业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小就得教育孩子有个正确的三观。大的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要清透些,这是硬件;作为软件的老师,要更加的责任心强烈一些,我说的责任心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囿于学校的教学成绩所迫的那种。
现实中,都是为了出成绩,太着重于眼前,老师也好,学校也罢,能都有一个好的成绩和名声,所以教育模式都是急功近利型的。
一代影响着一代,就这么短视下去。这个社会现在好像是对“铁棒磨成针”的这种行为不再褒扬,而是对立竿见影却独有情钟了。
你说这是个有点儿病态的社会呢,还是这人都多少有点儿病态呢?哪怕是心理方面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