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在"谁是演说家"的电视栏目中看到了一个这样的内容: 有位教历史的老师叫王磊,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演说家,他对"代沟"这个词有很深刻的理解,並上升到理论高度。大概的意思是:新老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上存在的这种心里隔阂和距离。用通俗的话来说呢,就是你无法懂我,我也懒得理你。他说,在古代就缺乏这种催生代沟的主观意识。那时候我们想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先辈的经验是整个家族甚至是整个民族宝贵的财富,不可能会有代沟的说法。同时,古代也缺乏产生代沟的物质条件。也就是说,你把一个汉朝人用时光机扔到明朝去,他可能都不会有代沟。
今天的中国可能是这世界上代沟最深的国家,因为我们在两代人的时间内,就从一穷二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四十年的时间,我们这个国家发生巨变的程度,可能要超过之前所有世代的总和,这样的变化能没有代沟吗?如何面对代沟?我们现在到底是应该花钱享福,还是省钱遭罪?现在孩儿们出门不是专车就是打的,而我们尽是享受免费公交,我们特别喜欢囤积东西,家里永远是吃不完的米面粮油,门口摆的永远是用不上也不愿意扔的破烂,做饭永远是一做一大堆,打开冰箱全都是剩饭剩菜。为什么喜欢囤积东西啊?因为在我们的那个年代,稀缺才是生活的常态。为什么拒绝尝试?因为在我们那个年代知识并没有爆炸性的增长。试问,你们这些孩儿们从小就是这样过来的,从不挑三捡四,每个吃得都是肥腿大腚。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而我们为什么依然显得那么固执和保守?因为在我们的那个年代,个人的命运从来都是被动的接受和选择。我们可能真的已经习惯了苦日子,但是仔细想想,无论我们怎么苛责自己,我们都会倾尽所有,生怕亏待了现在的孩儿们。所以希望子女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耐心,难道这个要求很高吗?
那这些代沟可以弥补吗?答:没有办法。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没有办法拽着我们身边所有人和你同步前行。沟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但是我们可以试着搭一座桥。可以以包容做拱,耐心为梁,用沟通搭一座桥,连接上一代,也紧跟下一代。
年前,我看了一个《啥叫佩奇》的电影广告,故事的开端是一个老爷爷,在一个广阔的草原上,拿着还是翻盖的手机,和在城里的孙子打电话,问孙子过春节想要什么,爷爷给你准备。孙子那边说,我想要佩奇。爷爷询问什么是佩奇,还没等孙子回答,手机沒有信号,电话就挂断了。
由此故事展开了。
爷爷去查字典,去村口的大喇叭询问村民,去问村里先富者,啥是佩奇。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佩奇,最后还是在外当过保姆的老三媳妇告诉爷爷,佩奇是个粉色的猪。爷爷尝试给自家养的黑白小花猪染色,结果不但没成功,还受了小伤。老三媳妇说佩奇长得就和鼓风机似的。爷爷听了以后就开工了,拿起工具制作玩偶佩奇……
就这样春节慢慢的来了,电视里放着回城方向的新闻,别人家的孩子回家看父母,老爷子只能自己默默的包着饺子。
没想到事情出现了翻转,儿子开着车,来接父亲去城里过年。
老爷子一边倔强的说不去,一边往家走,回去收拾东西,就这样老爷子大包小裹的进城过年了,在年夜饭的饭桌上掏出给孩子们带的土特产,孩子们看见帶来这些土里土气脏脏兮兮的东西觉得好笑,但又无可奈何……老爷子又拿出了给孙子的礼物——佩奇,大家都惊呆了。这是一个鼓风机改装的佩奇,刷成了粉红色。 本来是一个动画电影的广告,牽连出父母对于我们子孙无条件的爱。年轻人对此付之一笑,而我们却感动的泪流满面。现在看,啥叫佩奇?啥叫代沟?你们笑我们哭,这就是代沟。又如,大家吃完饺子,你们喝大红袍,叫做有"品味",我们喝饺子汤,叫做"原汤化原食",这就是代沟。
《论语》里说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不同时段投入这时间洪流的石子呢?四十年飞速的发展,让我们成为了世界上代沟最深的国家,但是五千年文明的积淀也让我们成为了世界上对代沟最包容的国家。虽然有争吵,即便不理解,但是我们彼此的心还是紧紧地贴在一起呀。这就是中国的子女和父母之间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这就是我们华夏文明不灭的一种传承,这就是孝道。我一直相信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最值得和我们始终相伴的就是我们最爱的人,只有在那个有我们彼此的地方,才是我们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