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们最关心、最注意又谈论得最多的问题是改革和开放。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在理论界和学术界乃至广大人民群众中,除了从事历史学工作的少数人而外,很少谈论历史。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改革和开放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治国安邦的百年大计,同每个人的思想和实践息息相关。然而尽管人们很少谈论历史,但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又不能离开历史所形成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而与同历史绝缘。不管人们自己是否意识到,每个人在具有现代意识的同时,又都有自己的历史意识。人们是在历史形成的条件制约下创造历史。也可以说,每个人都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已往的现实,就是现在的历史,以后的历史,就是现在的现实。当前的改革和开放是在既往形成的历史条件的基础上起步的。现在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这个总自标,正是因为中国还没有现代化,为什么没有现代化?这就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国情,特别是要了解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因此,尽管人们很少谈论历史,但并不因此就减弱历史学的价值和社会动能。
常常听到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历史?这当然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问题。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可不可以这样说,研究历史,就是通过历史学这门学科的特殊作用,潜移默化地去涵育、陶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历史是民族和国家的记忆,不忘历史,是为了现在和将来,要人们从历史的记忆和反思中健康起来、聪明起来,振奋起来。一个有教养、有自信的民族,既要从历史中记得自己的光明面、优秀面、光荣面,也要清醒地从历史记得自己的阴暗面、落后面、耻辱面。看不到前一个方面,就会数典忘祖,丧失自尊和自信;忘记了后一个方面,就会停顿不前、固步自封和自欺。我们之所以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归根到底,就是要从历史中获得教益和启示,从而有益于和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有益于和有助于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家,在近代的一百多年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受了生死的考验,在百年炼狱中,面对侵略者和压迫者的火与剑,肩负历史的重担,而终于站立起来,走向光明相复兴。
这不是神灵的保佑,更不是上帝的意旨,而是因为我们这个有着巨大凝案力和顽强生命力的民族找到了只有社会主义能修散中国的道路。从事历史学工作的人,也只是普通中国人的一员,时代赋予历史学工作者的使命,也就是要在历史学这个特定的科学领域,尽到一个普通人应尽的历史责任,历史学不是时代和社会政治的点缀,而是启迪和充实人们精神生活的科学.我感到所谓历史学的“危机”,倒不在于史学更新时期所必然遇到的些困惑和不足,而是在于冷漠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运,从面受到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冷漠。
研究中国近代史,也同研究任何一门学科一样,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需要适当的研究方法。近些年来,历史学界对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谈论不少,这反映了史学界理论兴趣的加强,研究方法的日渐更新。无疑有助于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不过我个人认为研究历史是一种艰苦的精神劳动,不可能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方法,更不可能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框架和模式。重要的是要在研究的实践中把理论同历史实际结合起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收在这本书里的十三篇文章,都是作者根据他们多年来所着力研究的课题,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作者都是在中国近代史和近代史某个领域研究有素,成绩斐然的专家。但是读者在读了他们的这些文章之后,就可能产生一种感觉,他们的研究工作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力求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用刻苦辛勤的劳动去研究历史。我想编辑这本书的用意,并不是要向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青年朋友们提供一个现成的方案,寻找一条便捷的途径,而是作为一种心得,一种借鉴,供读者参考。
中国近代史这门学科,需要开拓的领域广袤而辽阔,需要研究的课题多样面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地去开辟、去探索、去创造。使我们的史学园地,在不久的将来,真正出现一派繁花似锦、根深叶茂的图景。
1987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