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十年征战扫东方。焚书坑儒统思想,昏庸无道建长城。废除分封设郡县,天下大权集中央。
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暴君,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这是一个唯才是举的领导者,这是一个胸怀天下的帝王......
最近看了许多关于秦朝的历史书,对于这样的一位君王兴趣十分浓厚,也想借着文字增加一些对他的认知,了解他的一生如何度过的,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位帝王的一些经历,算是自己的一点猜测,一家之言。同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查阅资料去了解这样的一个领导者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收获,欢迎指导交流。
他的帝国像是一个黑洞,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他的万世基业仅存十五年,便流星一样一闪而过,轰鸣而逝。他的精神在半路而止,它的勇武铁血,早已经被时光消磨殆尽。
虽然他的帝国昙花一现,但是他的影响却延续千年而不朽,虽然他被辱骂千年,可是,历经千年依旧遮盖不了他的光辉,即使昙花一现,也比其他的花更让人着迷。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1 出生社会背景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春秋》
“礼崩乐坏兮,瓦釜雷鸣;高岸为谷兮,深谷为陵;痛我生民兮,遍地哀鸿;念我大同兮,恍若大梦;天命何归兮,四海飘蓬。”孟子的《悲歌》
在这些描述中,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个平静宁和的时代, 这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
可以说这个时代是我们民族原生文明的时期,是我国文化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个时代孕育出的时代精神是全面竞争,强势生存。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这里的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他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出生,一步步往前走,走出自己的辉煌,带领自己的团队走出无人超越的伟业,历代帝王只能在他走过的道路上行进。
在他之前的时期,三百年左右的纷争组合,就像春水化开了河冰,打碎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天子权威削弱、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大大活跃起来。
于是,旧制度崩溃了,旧文化破坏了,像瓦罐一样卑贱的平民奴隶雷鸣般躁动起来,高高的山陵塌陷了,深深的峡谷竟然崛起为巍巍大山!
进入战国,这种纷争终于演变为大争,开始了强势生存的彻底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血现实。
彻底地变法,彻底地刷新自己,成为每个邦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发的人才竞争赤裸裸白热化。
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名士英才成为天下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最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
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竞争之中!
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乃至生活方式,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
战争规模最大,经济改革最彻底,权力争夺最残酷,政治生活最阳光,文化争鸣最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最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最多……
他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求生,是不幸也是幸运,并且他终结了这样的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可以说他是这个伟大时代强力锻铸的结晶。
2 凄惨的童年
英雄造就时势,亦是时势成就英雄,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论断,他出生时就是一位弃子,因为说他是秦国公子,有点勉强。
他的父亲异人由于不受重视,是一位派往敌国的人质,是一个被秦国公室所忽略的人物,连带着他出生身份都存在问题,何况当他的父亲在两国交战时逃回国,年幼的他却被丢了下来。几乎秦国没人知道他的存在。
好在他还是幸运的,有一位爱他的母亲,母族在敌国有点势力,因此他还是活了下来,
可是一个生活在敌国的弃儿又是何等的凄楚。几乎身边的孩子都称呼他“秦弃儿”骂他“杂种”不断的欺负他,打骂他。从他记事以来,身边的人除了母亲就全是辱骂他,欺凌他的人,他的童年就是这样的。
不过厉害的人在什么时候都是英雄,随着他的不断努力,终于没人可以在随意殴打他,他在变强。
在他可以蒙学时,母亲让他跟着一位隐士学习,也许这也是他一生的一个转折点吧。在老人特殊教学中,他不断的成长,领悟了人生第一条终身奉行的观念: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也是他以后一直十分敬重有才能的人,和身边聚集一群荣耀千古的人才的原因吧,也是拥有一份比海宽的胸襟的基础。
如果说敌国生存是他的不幸,那么他的幸运就是他那个丢下他逃跑的父亲回国继承了王位,这样他就成为嫡长子,那个天下最强国家的继承人,虽然他还在过着凄惨的生活。
“龙游潜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但是龙就是龙,虎就是虎,只要他们机遇来临,就会龙腾虎跃,知天下之牛耳,主宰天下的生杀予夺大权”。
这是他师傅送给他的话,最后他也证明了他做到了老师的期望,甚至做的更好。
小不忍则乱大谋,一个想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善于忍耐,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忍人所不能忍,方能做人所不能做之事,而他恰恰就是这样的人,他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不屈的意志,他的一生都得益于这种品质,忍者无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九岁时,他终于结束了敌国的生活,回到自己国家,虽然结束了敌国噩梦的生活,可是童年的回忆令他刻骨铭心。毕竟时光难再流,童年已过。
3 初掌权力
九岁时,他成为了秦国的太子,成为了那个最强国家的继承人,13岁时,他的父亲因为战败而忧愤成疾去世了,他成为了这个最强国家的王。
就这样,他从一个被人怀疑是私生子的人转变成了时间最尊贵的人。
十三岁,我们十三岁还是初中生,多么美好的年龄,还在父母的羽翼下像温室的花朵一样生活,他不仅仅失去了快乐的童年,现在更是把一个国家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
初期他只是名义的王,也可以理解为傀儡,登位时加封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独擅大权。他的母亲垂帘听政更是不用说,权力所具有的魔力是任何人无法拒绝的,因此注定他以后路并不好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秦国在吕不韦治理下依旧蒸蒸日上,可是权力的持有者仅能有一人,在他将二十一岁亲政时,整个朝廷中已然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开始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偷情。后见他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便把自己的门客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须、眉毛就献给太后,供其淫乐。
在他慢慢长大时,他们骗他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他信以为真,于是他们搬到雍县的离宫,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也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后的帮助下被封为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秦国中仅次于吕不韦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当他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企图杀死他后立自己的儿子为王。当然最后被他打败,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
事后他又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知他与秦王的关系无法挽回,饮毒酒自杀。
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犯下错误,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知错即改,其后他还是重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至此他终于从人人欺凌的孩童,转变成一个王国的年轻的王,名副其实的秦王,整个秦国再也没人可以制约他,梦想开始腾飞。当然换位思考一下这个历程如果是我们处在他的位置上又能是什么样的结局,是否比这位年轻的国王做的更好?
4 帝国奠基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瞻。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国自变法以来,重视法家,依法治国,他更是法家的遵循者和推广者,在他心里,用严肃的法律治理天下,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管理模式。在法家的思想指导下,他继续完善法律,依法治国,他意识到思想和制度结合的力量,并且运用了他们,国力蒸蒸日上。
有时候曾经设想,如果秦帝国寿命不仅仅只有15年,那么我们的民族又将如何?
在吕不韦当政时,韩国就开始谋划各种弱秦救韩的奇策,什么肥周退秦呀,水工疲秦等,结果均不尽如人意,可以说花样作死一样,强了秦国,弱了自己。
在他掌控权力时,韩国已经仅仅剩下一点的国土,和亡国无异。后来韩国的韩非书写的《韩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轻的他,可以说他一生的事迹均可以说从中找到痕迹,他认定此书将是传之千古的法家巨著。
他九岁成为太子,十三岁便是秦王,二十二岁便是天下第一强国的亲政的王,其间风雨险恶不可胜数,对于君王不可或缺的权谋体味优深,因为对这部帝王之书更是深有同感。他对韩非的欣赏不加掩饰,甚至派军威逼韩国交出韩非,让他入秦,对待人才,他是饥渴的。
不过最终他也没用上韩非,韩非反而因他丧命。韩国也因失去韩非子最后一位人才,让他认为韩国轻慢大贤而被他记恨,韩非死后的次年,韩国被秦国大军所灭,韩王上书称臣,成为了战国之中第一个被灭的大国。
也许是因为韩非加速他灭韩之心,也许本来就是他想灭韩,不过韩非的死也一定是他一生的遗憾。
赵国,拥有他童年凄惨回忆的国家,成为他的第二个目标。赵国开始经武灵王胡服骑射而与秦两强并存与天下,可以说这个同根的国家彼此争斗百年亦不为过。
相同的人才是最难战胜的,两个同根同族的国家也是。但是上帝似乎是眷顾这位年轻的王,一个纸上谈兵帮了他的大忙,赵国六十万大军浸没。
当然不仅仅是他童年的遭遇让他愤恨,赵迁郭开这对战国之世最为荒诞在君臣组合再次帮了他的大忙,中间虽然有李牧力缆狂澜,可是因为郭开,赵国再次自毁长城,终成第二个亡国的战国。
如果不是乱政,这个相同根源的国家君主再开明一点,若是廉颇归赵,李牧庞煖不死,司马尚不走,秦赵对抗结局如何,亦未可知也。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强国之亡,不亦悲乎!可以说他灭亡了一个大敌,也可以说他再次完成了部族的统一,毕竟两族在周之前就是一族,总之战国历史开始改写。
燕国是一位老牌诸侯国,虽然他很弱,由于善于依附大国,而成为最古老的诸侯国。然而不是自己的力量终究不是自己的,他认为燕虽弱而善附大国,当先为山东剪除羽翼!由此他舍弃灭魏先行亡燕。
中途虽然上演了一出靳柯刺秦,然而只能加速他攻灭燕国的决心。迂政亡燕,无论是处置实际政务,还是处置君臣关系,燕国君王的言论中都充满了大而无当的王道大言,于实际政见之冲突往往不置一词。王顾左右而言他,诚所谓也!
于是这个虽然不是主力,但是辅助性老牌战国在挣扎中结束了他的生命,再次为他的功业增加辉煌的一笔。
魏国这个战国第一个强国,初期由于人才聚集,压得天下各国抬不起头来,甚至差点灭亡秦国,可是魏国前后期人才政策可以说180度的大转弯。可以说六国中魏的灭亡最没有秘密性,偶然性,更没有戏剧性,也就是他的灭亡原因人所共知。
初期魏文侯开创了一个强国之路,一个是积极变法,一个是亲士急贤,可以说这是强魏的由来,也是历史的必然,可惜在他之后的历代君主均背弃这两条,甚至向着反方向前进。
据说,魏惠王与齐威王狩猎相遇于逢泽之畔,魏惠王提出要与齐威王较量国宝。齐威王问,何谓国宝?魏惠王得意矜持地说,国宝便是珠宝财货,譬如他的十二颗大珍珠,每颗可照亮十二辆战车,这便是价值连城的国宝。齐威王却说,这不是国宝,真正的国宝是人才。
吴起、商鞅、孙膑、乐毅、张仪、范睢、尉缭子,以及不计其数的后来在秦国与各国任官的各种士子,可以说,魏国是当时天下政治家、学问家及各种专家的滋生基地,一边大肆尊贤,一边贤才不断流失,这些人后来的功绩有目共睹,如果他们没有离开故国,那么战国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缓贤忘士者,天亡之国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誓言可以看出灭亡楚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秦楚之间的纠葛也是十分的复杂。
楚国可以说战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第一次灭国之战的二十万大军也被楚国所败,可见一斑。
楚国采用的是分治政治,昭、屈、景、庄、黄、项等世族与王族共治,后期能打败他的灭国大军,也是几个世家不得不合力抗秦,所以才一战而胜,但是老世族相互掣肘的恶习复发,聚合出现了巨大的裂缝,灭亡遂不可避免。
包举江淮岭南而成最大之国,虽世族分领松散组合,但是也是楚国广阔领土的缘由,但是疲软乏力而始终不振,也是楚国的病根所在,像是一个身体臃肿的巨人,空有力气而无法使用出来,最后求生本能一击显示出他的力量之强。
战胜而不能持久聚合,世族分治之无可救药也。
兴也分治,亡之分治,不亦悲哉!
齐国由于位置原因,与秦国一东一西,虽然大国,一直幻想六国相互攻伐,自家最后坐收渔翁之利,在大争之世而能偏安忘战,可以说是一个异数,灭齐貌似成为最简单的一次战役。
自他发动灭国大战时,虽然六国疲惫,可是也是恶战连连,毕竟一个人的求生意志都可以爆发强大的力量,何况一个国家呢?
韩国这个弱国虽然没有大战也是有反抗的,甚至后来爆发复辟之战;赵国之战更是惨烈,李牧与秦军对持多年,全境大战,灭国后更是以流亡政府形式抗秦六年,最后举国玉碎;燕国先刺秦,后易水大战,再流亡政府抗秦五年;魏国这个必亡之国也是坚守都城,拒不降秦;楚国老大虽然长期疲惫,却在邦国危难之时创造了战国最后的奇迹,首战败二十万秦军,非但有反攻之势,也是战国中六国对秦作战的最大一次胜利,最后更是六十万大军对战秦军六十万,即使亡国依旧坚持抗战,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可见一斑。
也就是六国之中唯有齐国没有一场战争,便轰然瓦解了,估计我们的秦王也是觉得十分的差异吧,像是汇集全身力气的一击结果打在了棉花里的感觉让人不爽。
好战者必亡,忘战者必危;国家生存之道,寓于对战争的常备不懈之中。纵观中国历史,举凡耽于幻想的偏安忘战政权,无一不导致迅速灭亡。夏商周三代以至春秋战国,大国将生存希望寄托于虚幻的盟约之上,置身于天下风云之外而偏安一隅,甚至连国破家亡之时最起码的抗争都放弃者,齐国为第一例。
经历一番努力,他终于消灭了六国,一统天下。成为这方天地最尊贵,也是责任最大的一个人,至此他不在是那个被人欺凌的幼儿,不再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秦王,更不在是秦国的王,他是整个天下的君王,担负这整个华夏民族的兴衰重担。
5 千古一帝
一次朝会上他发表一次振奋人心的演讲:“克定六国,一统天下,远非天下至大功业也!若论一统,夏商周三代也是一统,并非我秦独能耳。
至大功业何在?在文明立治,在盘整天下,在使我华夏族群再造重生,以焕发勃勃生机!此,秦之特异也。
难不难?难!能不能做到?能!为甚来?当年商君变法之时,秦国积贫积弱,几被六国瓜分。然则,先祖孝公与商君同心变法,深彻盘整秦国二十余年,老秦人如同再造,由一个备受欺侮的西部穷弱之邦,一举崛起为虎狼大国!
今我秦国,受命于天,一统华夏,便要效法孝公商君,改制华夏文明,盘整华夏河山,如同再造秦国一般再造华夏!人或云,华夏王道数千年,文明昌盛,无须折腾。果真如此么?朕说,非也!有此必要么?朕说,有!
今日殿中群臣,汇聚天下之士,老秦人反倒不多,诸位但平心想去:华夏文明数千年,何以泱泱数千万之众,却饱受四夷侵凌,春秋之世几乎悉数沦为左衽?及至战国,何以匈奴诸胡之患非但不能根除,反倒使其声势日重,压迫秦赵燕边地日日告急?何以闽粤南海诸族,称臣于华夏千余年,又做楚之属国数百年,非但没有融入华夏,反成东夷南夷之患,屡屡侵害楚齐蹂躏中原?是秦赵燕三国无力么?是魏韩楚齐四国无力么?非也!根由何在?在内争!在分治!在不能凝聚华夏之力而消弭外患!
人云华夏王道,垂拱而抚万邦,滑稽笑谈哉!朕今日要说:华夏积弊久矣!诸侯耽于陈腐王道,流于一隅自安,全无天下承担,全无华夏之念!中国大地畛域阻隔,关卡林立,道各设限,币各为制,河渠川防以邻为壑,辄于外患竞相移祸……凡此等等,天下何堪?长此以往,华夏安在!唯其如此,我等君臣须得明白:华夏之积弊,非深彻盘整无以重生!如何深彻盘整?文明再造也,河山重整也,天下太平也!”
他设立中央集权制度,销毁兵戈,毁六国长城,修驰道通交通,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确认了一个统一的规范,消除六国观念差异。
为了北击匈奴和管理六国,他开始修建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最后又修建灵渠,南收百越,方便大军补给,而这条河道,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
至此他一生的功绩达到顶点,确定了中华民族广阔的疆域。也许只有他这样为了民族鞠躬尽瘁的胸怀才能在死后留下遗命,即使国家覆灭,岭南秦军与塞北秦军也不能回国平乱,他在乎的不是一家一国,而是整个华夏,除了他哪一个帝王还拥有此等胸襟?
而且历史仿佛验证了他的誓言,在他沙丘去世之后,没多久天下便乱了,而伴随他扫灭六国的大军却没了踪迹,仿佛和他一样进入地宫一般,他的万世基业也仅仅十五年而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时候也许真的替那些造反者庆幸,捡了多么大的一个便宜。
人无完人,他的功绩无法否认,但是奢侈的生活也不让惶恐,继位初就建立宫殿,灭六国的过程中也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后来的阿房宫与骊山墓更是每年动用70万人进行修建。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可以说他在位其间,各种大的工程不断,单独任何一项拿出来给后世帝王也够他们吹嘘千年的了,他一下子仿佛把后世千年的事都给做了,完成了他的使命,因此上帝也让他的帝国伴随着他一起逝去。
6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从受人欺凌的私生子到千古一帝,不仅仅是一句雄才大略能简单表述的,我们应该从其身上看到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毕竟他的身边聚集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他的知人善任却不是偶然的,他的经历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学习,我们应该和他学习下管理。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领导,其实个人本身的业务水平要求并不高,但是对于其他方面的素质有特别的要求,例如领导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善于决断(关于领导者素质,韩非子读后感一文又详细介绍,就不在这说了,感兴趣的可以找出来看看),这些比自己去做事重要得多,袁绍的好谋无断就是领导者的一个反面例子。
领导者身边不缺少出主意的人,如何选择就是领导人需要做的了,知人善用中刘备就是做的比较好的,身边聚集很多个人能力很强的人。
仔细了解秦始皇,就发现他的用人观念丝毫不输于千古一帝的称号,继承发展了秦国的求贤若渴的传统,也是当时社会风气,朝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的例子笔笔而是。秦国与魏国就是一个一正一反的例子。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也许就是一个全部有英才组成的团队才成就了他的千古一帝的功业,他的手下也因为他的功业而名垂千古,因此一个领导者和人才之间是互惠互利的,也是相互选择的,如何做好一位领导者,如何选择一批合适的人才进入自己的团队,现在的企业家应该和秦始皇学习一下,让自己的团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也让自己可以更好地驾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