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我便爱不释手,乐在其中了。
首先这本书的理念与我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对于已经工作十年的我,不得不说,教学还是非常失败的,就像徐晓棠老师所说:“感觉现在的语文课堂多存在着目标不清、年段混淆、价值取向偏移的现象”。感觉我的课堂就是如此,目标不清晰,年段混淆,根本搞不清楚哪个年段上什么,虽然在价值取向上还算正常,但总得来说,我的语文课堂是就课文教课文的,只注重语言的输入而忽视了输出。
第二点我个人特别喜欢吴忠豪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有了这样的团队,个人和学校,乃至整个教育都会飞速成长。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有了这样的研究团队,就可以打造出更加完美的教学设计,设计出更加完美的语文课堂,有了别人的帮扶,自己才能走得更稳,自己走得更稳了,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别人。我想起,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和同年级的志书、李忠,一起搞“同侪研修”,也有点像这种模式,就是其中一个人备好课,去上三个班,另外两个人负责听课提意见,上课人听了意见之后再次修改好自己的教案又去另一个班上,但是我们的这种“同侪研修”比起吴忠豪教授的团队,还是差距甚远的。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的文化素养,我们的研修目的还有研修过程都太过简单,缺乏深思熟虑。所以,当我读到吴忠豪教授的这本书时,我异常的喜爱,这不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研修模式吗?先由老师自己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教案,其他人参与听课,针对上课老师存在的问题进行团队研讨,然后执教者再根据研讨设计好第二套教学方案,再次执教,其他团队成员再次听课—研讨—修改教案—上课,如此反复三四次,直到不再以课文教课文,直到执教者从教课文转变到教语文,这个过程算是结束。后期,执教者和团队成员还要针对这个过程写出自己的总结与反思。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一直想在学校,想在同年级组实现的,只是,学校里杂七杂八的事太多,不管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行政人员,都有太多阻碍你前行的各种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是会继续寻找一起的伙伴,像吴忠豪教授那样,带领他们一起磨课,一起钻研,一起探讨。
第三,从每一次的教学设计,每一次的教学研讨中学习到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的方法。比如第一节“理解”与“运用”并重的阅读教学这一节,我学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太多,不能什么都想抓,更不能把解读课文时发现的有价值的语文元素都教给学生,造成教学目标杂乱,一节课下来,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教学重点;对于词语的教学,应该是这样的过程,理解—积累—运用—提升情感;关于表达的练习设计,则应该先准备好一段话,作示范引导,这样学生表达时可以模仿。指导具体些,学生表达的难度就会减低;语言训练要充分利用好文本提供的语境,不要离开文本语境等等等等。
本书展示的每个课例的打磨过程,从打磨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语文课堂的转变,从打磨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转变语文课堂的理念,习得转变课堂的方法,碰撞出教学的智慧与火花,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