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累的够呛,但还是看了《寻龙诀》,虽没有看过《鬼吹灯》,但看过《盗墓笔记》。关于文字和成像的转化率直接影响这类影片的质感。相信文字肯定比电影出彩很多很多,这也是我无法想象和相信《三体》要整成电影,T_T
因为有朋友说《寻龙诀》看完感觉比《老炮儿》好,所以一并看了来的。《老炮儿》和《寻龙诀》风格迥异,虽然拿来比较有点勉强,不过观感和整体感觉,个人觉得还是《老炮儿》要更胜一筹。《寻龙诀》完整度和特效肯定比《九层妖塔》要好了,从特效这个角度来说,好啊,有进步啊。可我是一个对眼花缭乱特效没什么感觉的人,电影嘛,故事架构得好才是关键。
以下,《老炮儿》。
打动我的是六爷的那股较真劲儿。人们有时说:“你以为是演电影哪。”之所以归结于电影,之所以这种表达方式被人们认可痴迷,就在于它一方面要复原生活,另一方面更要把生活中的一个具象尖锐化,刺到人的心里去,又或像是一个个无形的纹身,刻在年轻的皮肤上,和你一起成长、老去。这既是符号,又是一种深刻而独特反思。 小混混们变老了,骨子里的痞气、道义还在,即使没有照片为证,同时代的彼此也为对方作着见证,共生共存。引以为豪的事迹,都落了灰,年轻一代,永远在闪光。是人都会尘埃落定,可总是有人死性不改,扬灰而起,就想让你看看我们没变的模样。
六爷就是这么一个死心眼子的代表。看片的时候,眼瞅六爷的不听劝,心里又酸又疼。因为这个形象是如此的熟悉,身边一直伴随着一个这样认死理的人,我爷爷。那造行一毛一样。认准的事没人能动摇,面对老爷子,真是“我竟无言以对”。六爷搁自己家那就是一揪心,多少人说他傻,是因为很少人做到那般为难自己。可你看,世界上还是有那么多的“傻人”。儿子给人家划了车,理亏,赔。找以往各位兄弟凑钱,听闻各家的难处,求人话说不出口,直接掏钱。一把老骨头,还要讲规矩茬架,身体不行还要争那口气。我只和你论理,不和你矫情。
按现在话,你说这到底是懦弱还是果敢,你说他是自私还是大义?你说他是不是又穷又作?可就是这样的人,你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论。
拍这片子的人,肯定自己也有纠结迷惑,因为不确定,有冲动,所以想试试。之前六爷的《1942》,试的结果令他伤心一地。可有欲望才有动力嘛,但往往未知给予人的刺激是最大的,管虎加六爷的配合,呈现的效果应该会让他们舒心吧。
这次冯小刚把自己放在这个穿皮衣的外套里,可劲儿的造,结果分明就是他给自己实现了成为那只奔跑的鸵鸟的愿望,就想证明,不是所有都会成为过往吗,为什么还是有东西在晃你的眼。
说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片子,不仅因为情节更多的是心理的变化感受,也是因为它的语言。全片以京片儿来讲述,特别的地界方言,对于北京人来说,感受可能更深一层。毕竟语言和北京的地域文化紧密关联。但我也不好妄下断言说六爷是北京的典型特型。只是语言对于创作者来说,成为了传达感受的加分项。每一个艺术作品的都有它的层次,材料层,形式层,意蕴层。片子的质感是从每一个细节累积而成的,什么比例、手法、调性等,能够找到匹配的表现方式,真的不容易。这个片子最适合给这个当例证了。
对片子里有一个印象深的,六爷和其他三人一起坐在路边吃油条。看着特别真实有味道。侃着当年的事,想着继续替别人出头,另一边被“吃你的吧。”噎了回去。现实就是一个大棒骨,说破天就是一根骨头,可人认为里面还有骨髓,相信那才是精华,所以才能对自己说要拼一把,继续拼一把!
片子最后冰面对战,没有真的去掐架,没有意外。一不会过审,二没有必要。 这样刚刚好。其实走到冰面这一步,已经是电影的程度了,足够了。就让六爷一人躺在自己的地盘和战场上,挺好。
有人说,吴亦凡和六爷,是新旧观念的交替、接纳、传承、融合。当然,每一次碰撞总会有所改变的。其实,这也是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越是相反的两面,更容易让人审视自己。怎么会?为什么?怎么办?疑惑是开始,从而慢慢发现世界的另一面,了解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发现完善自己的过程。这一南一北,一阴一阳,故而成为平等的两极,构成了一个整体。不存在征服,不论妥协。每个人都会有“老炮儿”的一面,早晚的事。
END
P.S正片有删减,妨碍理解的。见如下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IwNTYwMg==&mid=404128943&idx=2&sn=931c5aa70ccd6925a93c23306bf08007&scene=0#wechat_redirect
《老炮儿》的细节,喜欢扒细节的见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827605/answer/7877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