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在汉高祖去世之后放了许多家人子(宫女)离开皇宫去往各诸侯国,她大概想不到在这次放走的人中会有一个和她一样走上历史的舞台,权势不在她之下,却不热衷对家族利益的追逐,这个人就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漪房。
一个失误,躲过杀身之祸,还宠冠六宫
窦漪房没有生在一个好时候,正逢楚汉相争,大人物们忙着打仗,全然不顾饱受战火之苦、颠沛流离的百姓。窦漪房出生在一个四处逃荒、躲避战乱的普通百姓家,她小小年纪比任何人都懂事,会照顾弟弟,要饭给弟弟吃。不知道上天是眷顾这家人还是故意捉弄这家人,小小年纪的窦漪房,为了家里有饭吃,被送到宫中做宫女,一家人从此天各一方,不知生死。
窦漪房在宫中出落成一个美貌的姑娘,吕后下令把一批家人子分封给诸侯国,窦漪房也在其中,她暗自高兴,如果能把自己封到离家近的地方,说不定能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家人。
“大人您行行好,把我的名册放到赵国去吧。”窦漪房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偷偷塞给了护送的宦官,这位估计收礼收太多了,东家要去梁国,西家要去燕国,他记不过来,胡乱分配了一通。把家人子们只能往车上一装,窦漪房才知道自己去的是代国,不是赵国,在车上哭得很伤心。她大概没有想到赵王刘如意不久就会被吕后杀掉,如果她真去了,当了赵王王妃,结局会异常悲惨。
窦漪房一路哭着来到代国,和其她家人子一起跪在代王面前。她以为不会有人注意到她这样带着悲伤和忧郁的家人子,恰恰第一眼注意到她的就是代王刘恒。窦漪房楚楚可怜的模样让人心疼,他扶她起来,伸手为她拭干脸上的泪,一直孤苦无依的窦漪房有了一个家。
窦漪房进了代王宫,受代王独宠,没过多久生下了长女刘嫖,一年之后生下了儿子刘启,几年后又生下了儿子刘武。代王刘恒脾气温和,孝顺母亲,温柔对妻,窦漪房早年受尽苦楚,造就了她隐忍的性格。在丈夫的影响下,她更加恭顺,一家人非常的和睦。
平静的代宫里突然被一个消息惊得波澜迭起——吕后崩逝。刘氏重臣在吕后去世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立刻诛杀了整个吕氏家族,吕后给吕家带来的辉煌在她死后短短几天就成了吕家最大的灾难。当时的皇帝后少帝虽然也姓刘,到底是吕后扶持的,功臣们担心这个皇帝会“秋后算账”,索性废了他,把吕后的势力来个连根拔起。斟酌再三功臣们决定立代王为皇帝,人人都知道代王脾气好,不会随意诛杀大臣。国家在十几年的战乱后,又受到了吕后十几年的高压控制,需要休息休养,代王是个合适的人选。
公元前180年代王刘恒称帝,史称汉文帝。代王本来有王后王氏,为代王生了四个儿子,不知道是这个王氏命不好,还是有先天遗传性疾病,自己生病去世之后,四个儿子都先后病死了。后宫中能坐上后位的只有窦漪房,文帝立窦漪房为皇后,嫡长子刘启为太子。
吕后的崩逝成就了窦漪房,让她从一个贫家女成了大汉皇后。
因病失宠,“重见光明”
窦漪房以平民的身份当上了皇后,丈夫又是个宽厚仁德的人,他为窦漪房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家人。窦漪房入宫时,二弟窦少君只有四、五岁被拐卖了十几次,千辛万苦到京城来寻找姐姐。窦漪房看到他怎么认得出来?分别时他才那么小,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她半信半疑,不敢相认。窦少君动情地说:“姐姐走之前,向别人借来浆水帮我洗头,讨来饭给我吃,怎么想不起我呢?
当年贫苦的日子一下子回到窦漪房的记忆里,她扑在弟弟的身上大哭起来,多年的夙愿终于了了。文帝追封窦漪房的父母,弟弟们还小,窦漪房让他们多读书,没有借机封他们为官做宰,培植自己的外戚势力。
一家人本来和和美美,可是一场病夺去了窦漪房本来开心和美的生活,她突然失明了,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病痛的折磨让她看上去老了很多,加上失明,文帝的宠爱如同潮水般退去。慎夫人,尹姬这样的美女走进了文帝的生活就更没有了窦漪房的立足之地,慎夫人所得的宠爱远远超过当年的窦漪房,那时文帝还是代王,生活简朴,在吕后的高压之下,哪敢有出格的行为?如今文帝是大汉天子,他宠爱的女人自然更加春风得意。慎夫人吃穿用度绝不在窦漪房之下,就连文帝带着她出席宴会都和窦漪房并列而坐,这是公然挑战皇后地位,文帝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更加宠爱慎夫人。窦漪房虽然看不见,可她听得见丈夫与慎夫人的欢声笑语,宫人们对慎夫人的阿谀奉承,她没有恼怒,温厚的性子让她平静地面对这一切。她是皇后,她的儿子是太子,她要比谁都沉得住气。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儿子刘启继位,史称汉景帝,尊生母窦氏为太后,祖母薄氏为太皇太后,窦漪房的忍耐换来了她的光明。
要把天下送给小儿子
窦太后已经是人生赢家,大儿子当了皇帝,女儿位同诸侯,小儿子封了梁王,梁国的金银珠宝比国库里还多,可太后不满意,文帝在世,她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如今她已经是太后了,没那么多顾虑。
景帝有次和梁王喝多了酒,随口说了一句“以后的皇位就传给弟弟吧。”
太后本来就偏心小儿子,听了大儿子这么说立刻来劲了,劝他马上下诏。当时陪侍在一边的是太后的侄子窦婴,他给景帝倒了杯酒说,“从没有听过传位给弟弟,不传位给儿子的,陛下又不是没有儿子。”
景帝才反应过来自己说错了话,忙笑着打起岔。太后不开心了,我小儿子本来能当储君,就你嘴快,你以为你姓窦我就不会把你怎么样了吗?小儿子才是我的宝宝。
她罚窦婴不得随意进入皇宫,窦婴也是个有气性的,就辞官离开了。当时太皇太后薄氏尚在,前朝也没有窦氏势力,太后要立小儿子为储君,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即使窦婴不反驳,百官和太皇太后也不会答应,景帝顺水推舟立了长子刘荣为太子。
几年后太皇太后薄氏去世,景帝废皇后薄氏,窦婴和梁王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朝中树立了窦氏家族的威望,太子之母栗姬触怒景帝,太子刘荣被废。太后重提立梁王为储君的事,小儿子是太后的心头肉,要把最好的给他。
论实力和威望在前朝没有任何一个皇子比得上梁王,可他是皇上的弟弟。
大臣袁昂问太后:“如果梁王当了皇帝。那么梁王百年以后谁来当皇帝呢?”
太后想了想说:“那还是启儿的儿子当皇帝呀。”
“那梁王儿子也有资格当皇帝,因为他们的父亲也当过皇帝呀。”
太后想了想说:“那武儿的儿子当皇帝呀。”
袁昂指出了这个弊端,“双方都有资格做皇帝,谁肯轻易放弃?太后坚持立梁王为储君就是把天下置于战火之下。”
太后不说话,袁昂的话没有错,如果立梁王为储君,以后的皇族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小儿子是自己的儿子,皇帝和梁王的儿子也是自己血脉相连的孙子们,如果他们互相残杀,那不就是自己的过失吗?太后的性子本来就是平和淡然的,她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孙子们互相杀戮。太后不再说话,也没再提立梁王为储君的事,景帝很快立王娡为皇后,皇十子刘彘为太子,梁王彻底失去了机会。
梁王本来以为这次势在必得,没想到袁昂的几句话让他再也没有了机会得到储位,他怒火中烧,派人刺杀袁昂,袁昂死后事情很快败露。刺杀大臣是重罪,梁王不得不向景帝负荆请罪,太后在一旁哭哭啼啼,弟弟赤着上身背着荆条跪在景帝面前,景帝只好把弟弟赶回梁国,梁王回梁国没多久就病死了。太后伤心极了,天天哭叫:“皇帝杀了我的儿子,你赔我的儿子。”景帝和太后的母子关系有了裂痕。
为了信仰,给孙子一个下马威
太后的精神寄托是小儿子,小儿子死了之后,黄老思想是太后的精神寄托,丈夫文帝在世的时候是以黄老思想作为统治统治思想,太后深受其影响,这种思想在太后心里几乎成了一种信仰,有人说她不好,太后就要生气。
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太子刘彻继位,史称汉武帝,尊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武帝一上位就推行了新政,新政的核心是尊崇儒术。主要举措一是让诸侯王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许多诸侯王在皇宫里养尊处优,封地穷乡僻壤,他们才不愿意走。诸侯王的夫人大多都是公主,也不愿意离娘家太远。二是检举刘氏家族和窦氏家族里违法乱纪的事,这两件事多少都会涉及到太皇太后。
最严重的一件事有大臣上书奏请不再把政事呈报太皇太后,把矛头直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想起小儿子刘武死在自己的封地,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想起自己信仰的黄老会被人抛弃,想到年纪轻轻的孙子要一个人独当一面,万一他做错了什么决定怎么办?万一他信错了人怎么办?丈夫和儿子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国家又起了动荡怎么办?已经失明的太皇太后派人查证上书大臣的罪证,把他们逼死在监狱里,把丞相窦婴、田蚡免官,换上支持黄老思想的大臣。
武帝的改革新政一开始就“胎死腹中”,太皇太后不是一个把家族利益看的特别重的人,在窦氏家族位高权重的只有窦婴而已,还经常被老太后罢免。她更看重的是天下安定和子孙安逸。她已经年老了,没有什么力气进行改革、推行新政,虽然她看不见,可她希望整个国家按照黄老思想所提倡的那样“无为而治”,君王和人民都安安静静的生活,就能平平稳稳。
武帝登基六年后,她守着这个安定的天下,走到了人生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