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大户,名王有。良田数倾,宅院连片,衣食丰足。遇贫困者,多有接济而不求报,有仁德,载誉乡里。
王有爱游于集市,见乞者,皆赠钱一串,有感其恩者,曰,乃举手之劳,不言谢。
某日傍晚,从集市而归,至僻静处,忽闻悉索之声,寻之,乃路人在捡剩食而食。王有进而问曰:“先生贫困,吾可赠钱与你,切不可食之。”
路人对曰:“你乃大户王有?”
王有一惊,“先生从何而知?”
“王有仁德,路人皆知。”路人面色从容,“然可知粮食不易?耕农寒暑操劳,血汗浇灌而得之,今不爱粮,明可亡也。”
王有感其贤良,欲赠其银两。
路人道:“吾非贫困,乃惜粮者!”
王有愧而退之,至家,乃立家规数条:言有不惜衣食者,怠慢恶劳者,跋扈佣人者,皆杖家法,禁食两日。王有亲实践之,衣食从简,善待家佣,体恤耕农……居数十年,王有名誉益甚。
后三年,大旱,人相食,饿殍遍地。王有倾尽所有,接济灾民,亦于事无补。遂遣散家佣,随灾民一路乞讨度日。
一日,沿山路而行,饥渴难耐,王有恐其命将绝,欲唤家眷嘱后事。忽闻牧笛悠扬,甚喜。寻笛声而往,见一老者,气色红润,鹤发童颜。乃小声禀报:“灾民王有,携家眷路经此地,饥渴难耐,望老者施舍,他日定给予回报!”
老者笑而答曰:“可是大户王有?”
王有惊,“先生何知?”
“王有仁德,路人皆知。”老者道,“老夫久居此地,犹与世隔绝仍闻其名,不相往来而赞其事,世人皆知王有贤德,今到老夫寒舍,实乃蓬荜生辉!”言毕,引其前行。
行二里,忽见道旁草木繁盛,非久旱之地。入山涧,泉水叮咚,甚觉清爽。又百步,豁然开朗,茅屋草舍,鸡鸣犬吠,老幼同欢,有乐而耕者,有喜而匠者,有善而商者……大同世界,概莫如此。王有暗叹,惊其乃离世之地,羡其皆和谐之象。老者察之,笑而不语。
老者引其至一茅舍,曰,“尔等可暂住于此,寒舍虽僻陋,然衣食皆有用度,可保余年。”
王有急叩谢,“有烦老者,然不知老者尊名?”
老者笑曰:“此地皆无名,善耕则耕,喜匠则匠,爱商则商,劳而得之,取用有度,不可损耗。爱粮得粮,惜粮惜命。”
王有又曰:“此地可是老者庄园?”
“此乃仁德之家,非品贤而不得入,非德高而不得入,非行善而不得入。无有贫富贵贱之分,名利财富之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王有面露疑惑。
“吾非富豪,乃惜粮者!”言罢转身入山林,再寻不见。
王有乃知自己遇高人,再三膜拜。
自此,王有令家眷谨遵老者教诲,从严管束。生活度用,自给自足,怡然自乐。后此地有德高者,谓之惜粮,后又谓之桃花源,后又谓之无名谷,不一而足。历数千年而不衰,外人皆不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