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在谈到方言守护时说:“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可以让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忘记你从哪里出发?普通话让你交流极其顺畅,而方言让你感受到无限的温暖。”
每一种方言都极具魅力。我们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可以使用普通话交流毫无障碍,除了训练过和特殊的播音主持可以去讲普通话,其实每个多多少少都带有地域口音。口音来自你的家乡,你的根。
儿时听父亲和爷爷讲述,他们那个年代,普通话并不推广,他们上学用的都是方言,每当听爷爷用方言读纸的时候我总是笑不合拢,觉得读起来很搞笑,竟然还能这样读,以往在学校都是用普通话朗诵的。
自1997年下半年,囯务院第134次宏理办公会议批准,1998年起,每年九月的第三周在全囯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我出生到开始上学的时候,学校已经下令所有老师都必须用普通话教学,当时觉得原来学好普通话很重要的,可是一回到家,就把要讲普通话这事抛到脑后,一连串的方言跟家人滔滔不绝的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见识的越来越多,接触了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我总是喜欢问,你们都来自哪啊,你们会讲你们的方言吗,每当这时候我都很开心,虽然基本听不懂他们的方言,但是十分有趣,感受到中国地大物博来,有来自每一个不同地方的味道。但是也有遇见已经忘记自己方言的朋友,他们说从小跟着爸妈在外地生活,小时候的方言已经忘记了,只会讲普通话。感觉特别心疼,这么好的方言就这样流逝。
有时候会在其他城市遇到自己老乡,亲切感瞬间上升,高中和大学期间都遇到有,见面直接飙方言,那种快乐很简单。当在外面待太久了,就会很想念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种对家乡的归属感立马涌上心头。一回到家乡,看到昔日的伙伴,大老远的用方言喊我,感觉好像我从来没有走出过我的故乡,遇到的不顺心的事都过往云烟,方言从我们嘴边飘向天空。有时候回到家会遇儿时玩伴一直跟你讲普通话,这时候我们会不知所措,听起来也会感觉别扭,一是不习惯这样的方式交流,二是没听惯小伙伴的普通话总感觉怪怪的。慢慢地就变成一半普通话一半方言的迷之操作。
前些年方言消失的现象严重,现在很多小孩子,因为父母的缘故,从小开始说普通话,讲英文,却不会将自己家乡的方言,这看似是更好的融入社会,其实并不然。当所有人都只会两者一种需要,那中国风语言就失去了独特性。
方言消失会失去了地域的特色,民俗,以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很多的戏曲文化语言都是用方言来叙述的,它具有它自己独特的特色,随着方言的消失,许多其他的文化传承也会逐渐消失,渐渐消失它本身的味道。
为什么要守护方言?
这首先在于语言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当作构成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同时,语言作为其他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
国家也慢慢在寻找回方言,2017年宣传中国方言文化的央视大型纪录片中国话2016年,国内首档方言音乐综艺节目13亿分贝让广大青年体会到方言的凝云颓不流,秋雨意缠绵之美。这无疑在方言的呵护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方言给我们独有的灵魂标记,地域文化亦悄无声息地烙印在了我们身上。细雨江南,吴侬软语,江南女子雅闲兴逸;秋风冀北,羽声慷慨,幽燕男儿,仗义阳刚;巍巍古都,秦腔喧天,关中汉字古拙刚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