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答”平台,第一个被别人问及的问题是:
冥想能减肥么?
肥胖是现代人们的生活中的遭遇的一大难题,无论从健康角度还是从美观角度,肥胖都给人们带来非常大的困扰。
无论什么情况,一个人永远不会饿成个胖子,这是所有人都不会反对的道理,尽管有人抱怨说,自己喝凉水都长肉,其实这只是感觉而已,不信试着喝一个星期的水看看能长多少肉就知道。
无疑,肥胖跟吃有直接的关系,那为什么明明知道要胖,但仍然无法抵制吃的诱惑呢?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会养成一个个的习惯闭环,比如在“吃”的习惯上,看到食物,然后是吃,吃完感到满足。这个闭环,我们可以下面的模型来概括:
触发(看到甜点,食物)
行动(就是吃)
得到奖励(获得满足感)
当这个模型被反复重复,就形成了关于“吃”的习惯。
而人类的大脑会自作聪明地把这个闭环推广应用,比如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大脑希望心情能好起来,就想到了“吃”这个行动会得到满足的奖励,于是就试着触发了“吃”这个动作,果然,大脑感到了满足,这个模型跟上面一样,只不过是触发器变成了“不开心”,就是说,吃这个动作的触发器是“不开心”。
触发(不开心)
行动(吃)
得到奖励(满足感)
我们会发现有很多跟压力有关的坏习惯,都是这个模式,比如抽烟:
触发(压力,不开心)
行动(抽烟)
得到奖励(放松、满足)
还比如喝酒:
触发(压力)
行动(喝酒)
得到奖励(放松、满足)
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作者提到了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他的习惯模型如下:
暗示
惯常行为
奖励
他认为习惯通常不能被改变,但是如果保留暗示和奖励的部分,而换掉惯常行为,习惯就相当于被改变,而且通过这种方法,作者认为可以改变所有的习惯。
记得很多年前,我戒烟的时候,采用的方法就是:把惯常行为改成了吃零食,比如瓜子等,但是最后的结果是,烟戒掉,但是人胖了。
这种改变惯常行为的方法,实际上并非很管用,如果真的很有效,这世界上的坏习惯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转换一下思路,事情可能会变得峰回路转。
凡是冥想指导书,都一定会提到“专注呼吸”这个概念,而几乎所有尝试进行冥想的人,都会发现,关注呼吸真的太难了。
当你坐下来试图关注呼吸,并体会呼吸的时候,就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大波的各种奇怪的不奇怪的念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一股脑涌入你的大脑。
其实这些念头并非是涌入,而是你大脑中本来就有的东西,不过从潜意识层面浮现到了意识层面。
于是你跟这些念头“肉搏”,你努力想让自己不去想这些古怪的东西,但是越是不想,越能想起。
如果换一种方式呢?
激发对自己的行为的观察兴趣,激发好奇心
不去跟那些古怪的念头正面冲突,而是去观察它。从旁观者、第三者的视角去考察它,看它究竟要干什么?看它是如何行为的。研究为什么这些念头浮现出来?不要有意识地按照念头的故事情节去发展,而是去旁观这个念头究竟在做什么。这样做,就更容易接近冥想的境界。
再看看减肥问题。多数情况下,肥胖是因为过度进食。过度进食的原因,是:
我们的大脑觉得我们需要吃。
但是我们进食过程中,胃对大脑的反馈有一个延迟的作用,就是当你的胃感觉到饱了时候,实际上已经进食过度。
当我们越是想少吃,节食的时候,越会感到饿,就像冥想中,越是想关注呼吸,就越会浮现各种奇怪的念头。
实际上,我们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感受,越是想吃东西的时候,就越不能体会到食物的味道,狼吞虎咽的把食物吃下去,也就造成了肥胖。
当我们从旁观者角度去看我们吃东西的过程,体会如何咀嚼,如何把食物放到嘴里,可能反而就不会对食物产生好感,也不会狼吞虎咽,过量进食。就像你跟恋人接吻,如果你从旁观者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接吻过程,感受到对方口腔里的食物残渣,想象对方吃饭的过程,感受牙缝里的韭菜叶子,你一定就不会对接吻这件事有什么好感了。
当我们试图去体会这些进食,接吻等行为等时候,我们就跳出了我们自己,变成了旁观者。当我们成为了旁观者,就进入一种觉悟的状态,而不是非理性的状态,也就不会吃那么多。
我们再看看我们看电影的过程,当我们沉浸到电影的情节中,我们会哭,会笑,会忧伤,会幸福,各种感觉纷至沓来。当我们跳出电影的情节,变成旁观者,我们就能知道,电影是如何安排它的情节,为了让观众哭,为了让观众笑,为了让观众忧伤,为了让观众产生幸福感,你会有一种发现了别人的小伎俩,小秘密的感觉。
冥想的思维方式,就是跳出自己,变成旁观者。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减肥,就会让减肥这件事变得不是那么辛苦,进而达到减肥的效果,这种方式减肥,是真正意义上,从思想上的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