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虓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襄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显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楼残红。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这首是苏轼,在徐州时,和张师厚及王姓二少年,于月夜中、杏花下,饮酒的一首诗。
可以想象:明月当空,月的光晕照亮了缓行的云,在这静谧的苍穹之下,偶有微风起伏,将杏花的花瓣和芳香吹向人面上、酒杯间。洞箫声中,友人谈笑风生,品鉴佳酿,多么惬意、多么高雅!
苏轼,这位对中国酒食文化影响颇大的文化大家,不仅仅创造了我们耳熟能详、口味绝佳的“东坡肉”,更对中国酒文化和酒品也给予极大丰富。而苏轼本身,也在“酒”这一方面造诣极高。
在苏拭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关于“酒”的内容,有学者统计,在《东坡全集》一书中共出现“酒”字九百余次。文人与酒,在历史看来,并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因为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例子太多了,比如曹植、王羲之等。但是苏轼却又不同,这位老兄,不仅写酒、饮酒,在《书东皋子传后》中更说苏轼“尤喜酿酒”。
在我看来,根据苏轼的酿酒情节,苏轼堪被称为“酒体设计师”亦或是“酒品研究员”,这不是我凭空造作,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序言》中称苏轼是“造酒试验家”。那么,苏轼是怎么研究酿酒的?又做了哪些让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酒佳酿?给大家说一说。
苏轼一生造过的酒还真是不少,这体现出苏轼对于酒的热爱程度之深,不仅仅停留在饮的层面,更深入到酿的层面。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对于酒的“寄情”,才得以有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精神,以及“酒酣胸胆尚开张”的状态。蜜酒、真一酒、天门冬酒、桂酒、万家春酒、酴酸酒、罗浮春酒等这些耳熟能详的酒种都有过苏轼的“手笔”,其中“东坡蜜酒”、“真一酒”更是流传广泛。
有传说称“东坡蜜酒”,是苏东坡得西蜀道人杨世昌酿酒的秘方之后,用糯米、蜂蜜为原料酿制而来,拥有“开瓮香满城”的美誉。不仅如此,苏轼还把酿造蜜酒的发酵状态用文人的笔法、以《蜜酒歌》的形式记载了下来,让空乏枯燥的酿酒过程,变得津津有味,这本身也融合了苏轼的爱酒之情。《蜜酒歌》这样描述:“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醒酮清。”此文对于酿酒的过程的记录精确、科学,而且还不乏优美与想象,可见苏东坡的大家才气!
本文叫作《酿酒?我们要学苏轼!》为什么酿酒,我们要向苏轼学习呢?除了苏轼这种对酿酒的热爱之情之外,更重要的是苏轼酿酒的钻研、专注的状态。
举个例子,比如苏轼有篇杂文《黍麦说》,其中这样记载:北方之稻不足于阴,南方之麦不足于阳,故南方无嘉酒者,以曲麦杂阴气也,又况南海无麦而用米作曲耶?吾尝在京师,载麦百斛至钱塘以踏曲,是岁官酒比京酝。而北方造酒皆用南米,故当有善酒。吾昔在高密,用土米作酒,皆无味。今在海南,取舶上面作曲,则酒亦绝佳。以此知其验也。
苏轼在干什么?他竟然在验证南方米、麦与北方米、麦作酒不同的道理和原理,更为可贵的是,他还用实践得出结论,只有以北麦为曲、南米为莫才能酿出善酒。这对酿酒学的发展给予了支持,可贵,可叹。
看到这里,有人就有疑问了,你说苏轼是个文人,只知道他在文词书画的造诣颇高,做过不少官,但苏轼的酿酒技术是怎么练就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两面看,第一,酿酒这个事,本来就是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和平时做饭一样,比如湖南、湖北某些地方,家家户户都酿酒,老太太酿酒孙子喝的情况有的是,所以用现在话说酿酒的“技术门槛”并不高。第二,苏轼的酿酒技术也不都是他发明的,所以林语堂先生说苏轼是“造酒试验家”,而不是“实验家”,苏轼酿酒更多的在于“试”,在别人基础上去创新,比如,除了上面提到的蜜酒的酿造方式源自杨世昌之外,桂酒的酿造方式来自岭南隐者。但苏轼有这样一个优点,基于对酒的喜爱,他会去使用这些酿酒的方法,真正根据方法把酒造出来,并根据方法再进一步改进,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苏轼有这样的酿酒精神,也有迹可循,苏轼认为酿酒的过程是充满“理”的过程,他在《浊酒有妙理赋》中写道: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之疑神。浑盎盎以无声,始从味入;杳冥冥其似道,径得天真·…稻米无知,岂解穷理;曲策有毒,安能发性。乃知神物之自然,盖与天工而相并。他把酿酒当成了得知真理的途径。
从实践中总结真理,从继承中开拓创新,苏轼不仅喝酒、酿酒,还把酿酒的经验著书立作,一文《东坡酒经》是苏轼对于酿酒经验的凝练和升华,对于后人在酒品创新和工艺改进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思路和思想支持。所以,酿酒,我们要学苏轼。
李虓:发酵工程硕士,酒类、食品行业研究者、策划人、专栏作家,微信/QQ:1693204970,自媒体《酒食风》(微信公号ID:jiushi-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