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是成了知乎的重头粉丝,这不,今儿又忍不住给树友们推荐了~
成为更优秀自己的16条法则,请笑纳!
1.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自己所处的境遇不好的时候,要看看自己身上的原因。
正如一句话所说,“你现在在哪儿是你过去两年来的选择决定的;你两年后在哪儿是你接下去两年中的选择决定的。”
优秀需要努力,努力就是长期持续做舒适圈外的事,这就需要足够的动力,这种动力的重要来源就是对现状的不满足。
而连接「对现状的不满足」和「努力变优秀」的桥梁,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 认真、投入
认真、投入就是指全身心做事。俗称all in。
不论在做什么,专心致志的把眼前的这件事做好,再去想别的事情,才是高效的标配。
3. 被人逼着进步
如果你不善于自我管理,就需要被逼一下。
毕竟,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满足于当下舒适区,进步是需要跨出舒适区,就是不会让你舒适。
当然,逼你的人也要有水平,能逼得动你。
4. 目标明确
跨出舒适区是痛苦的,但如果目标明确,这种渴求的痛苦远比在无目标下一路瞎跑的痛苦容易承受和克服。
5. 比别人多做一点点
有时候你真的只需要比别人多付出一点点,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6. 兴趣和坚持
没有兴趣很难坚持,而有了兴趣,坚持就变成了爱好的持续。因为坚持的意义不在于简单的重复。
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万小时理论,可这理论有个前提:
练习的难度和强度需要不断提高,换句话说练习的人需要不断突破自己。如果仅仅是无脑的重复1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专家,那么我们每个人在20岁之前岂不都应该成为语言专家?事实上简单的重复可以提高熟练度,但是无法真正提高技能。
在长达一万小时的里程中(以每天3小时计算大概是十年),每时每刻都想着如何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如果没有兴趣,根本坚持不下来。
有了兴趣,就可以坚持,而且是不断钻研的坚持,全身心全方位全时段的琢磨一个事情…这不就是著名的1.01的365次方的道理吗?
0.99^365 = 0.03;
1.01^365 = 37.8;
1.02^365 =1377.4;
1.01^730 = 1427.6;
......
这样下去,想不优秀都难。
7. 功利心不要太强
功利心太强的时候,难免短视,结果就是稍微付出,发现没有回报,就想改变方向。
很多人对于努力的态度是,除非我能明确看到回报,要不干嘛费心思?问题是凡是能立竿见影的事,多半价值有限。
如果真有一个机会付出一块钱,能够保证收回两块钱,难道不会吸引所有的人去做?而当所有的人都去追求同一机会时,那个机会就不再是机会了。
其实说白了,就是做事没有捷径。但凡想做点事情来,还是要花笨功夫。笨的意思不是不动脑子,而是不要朝三暮四的想哪条路可以更省力。
有人会说这和第四条目标明确不矛盾吗?
我的理解,目标明确是从长远的战略上;功利心是指每天的心态。其实这也是优秀的重要素质之一,能够把看似矛盾的两种事物统一起来。
8. 光靠蛮力不够
清华大一是我有生以来学习最用力的时候,然而学习成绩却几乎是最差的时候。其实即使在当时,我也觉得有些不对,但是却懒于改变,或者说没有勇气面对这个问题。
一方面那么刻苦,另一方面却懒惰?这怎么可能?这非常可能。
懒惰其实和勇气是直接关联的。每天起早贪黑学习是件辛苦的事儿,然而更辛苦的,其实是直面自己的弱点。
我当时的问题在学习方法上,而我不敢面对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对我学习方法的疑问,基本上是在质疑我的整个人、整个人生。
我把累,分成三个类型:体累,脑累,心累。
对于我来说,最容易克服的,就是体累;而在大一的时候,我的努力其实仅仅是体现在这个层级上的。而这个层级上的努力,往往价值极低。
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勉,去弥补思维上的懒惰。我觉得讲得是同样的道理。
9. 主动找方向、持续努力
你可以不努力学习,但总要有愿意为之付出的兴趣爱好吧?
你可以不努力工作,但总要在某个方向上有个一技之长吧?
不愿意在被这个社会广泛认可的事情上努力,总要有个自己认可的方向吧?
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有很多解。
其中一个是说,通过大量的努力去优秀地掌握一项技能,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换句话说,成为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成为优秀的跨栏运动员,和成为优秀的企业家,这里边有很多相似的东西。
如果你真觉得自己优秀,就找一片天地证明一下,不要找借口。而你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积累的这种优秀的习惯,在其它方向上也会对你大有裨益。
在过去六年中,我面试过近千人,录用过其中的上百人。我几乎每次必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有什么业余爱好,你坚持了多少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因为我坚信,一个人一旦在一件事情上有坚持多年不断进步的体会,就很容易把这种体会带到其它事情上来。因为这是优秀的重要特质。
想要变得更优秀吗?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先把时间和精力花进去再说。不要一步没有走,已经在想这样是否最优,这样是否投资回报最大化,这样是否一定有最好的结果…
这些想法多数时候是没用的,或者说这些想法是对那些已经把功夫下进去的人才有意义。边走边想、边试验边琢磨,用实际行动和时间证明一切吧。
10. 要有精气神
仅仅是做出动作,而没有精气神,是没有意义的。
来美国了,真的有了生存压力。迫于压力,不得不做了很多不喜欢的事;勉强做出来的东西,最多只是二流三流,根本称不上优秀。
问题根源在哪呢?我觉得是兴趣和激情。做自己有兴趣和有激情的事情是什么样的呢?
当时我在印第安纳找了一份新工作,但也有很多不顺心。想来想去,只想到读MBA。然后我就开始了准备过程,前所未有的努力。
给斯坦福商学院最著名的申请文章 Whatmatters to you most, and why,我足足写了8个月,推倒重来的改动不下20次。在基本定稿之后,我逐字逐句的改了不知道多少遍。3000字的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短语,每一个单词都推敲过。
文章写到最后,我几乎是释然和平静的感觉。
因为我觉得我真的第一次可以不夸张地说,我使出了全部本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斯坦福不录取我,那么应该是命运之神对我有其它安排。
在长达一年半的准备过程里,我几乎做到了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来申请MBA。这不仅是我第一次这样努力,而且是我第一次努力了这样久,而且是我第一次在并非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努力了这样久。
也因为这段努力,我心里有种暗暗的自信。因为我知道,即使申请不到MBA,只要把这种努力程度用到别的地方,我也一定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我当时最喜欢的一句话:Grab lifeby the horns(抓住生命的犄角)。我觉得特别形象,很多时候,命运就是那样可怕那样不可控,害怕并没什么卵用。与其抱着脑袋被牛角戳屁股,不如迎头而上,跟它斗个你死我活。
准备了一年半,终于提交了申请。在斯坦福结果揭晓的那几天,说不紧张是假的。太多期待,太多付出,太多感慨。
话筒里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当我听到「congratulations,你被斯坦福商学院录取了」的时候,我的手都麻了。从来没有那么兴奋过!
真想大喊两声,告诉全世界的人。
那一刻的自豪、满足、欣慰、激动,似乎再也没有经历过。大概没有什么比辛苦付出之后收获的果实更甜了吧。
11. 敢折腾,Dream Big
申请MBA这件事教会了我许多:
在咨询一些过来人的时候,他们都劝我不要申请斯坦福,因为我的硬件条件不够好,而斯坦福录取率太低(一直低于10%)。而我觉得,我就是喜欢这所学校代表的一切,就是要试一试。最多就是没有被录取,又能怎样呢?
在准备的时候,我就把我的心路历程都写在了博客上。有好朋友说,你这样做不怕到时候不成功没面子吗?我说,我就是不想给自己留任何后路。
回过头来看,斯坦福的经历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让我重活10遍我仍然会做出一模一样的选择。
要想优秀,首先要敢于伸手去够那些更高的果子,很多时候把手伸出去把脚踮起来,已经战胜了90%的人。
不敢伸手的人怕的往往也不是失败本身,而是没面子。问题是,谁在看你啊?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最在乎的人,还是自己。那个成天以嘲笑别人失败为乐的人,基本肯定是个loser。
不敢伸手的人往往有很多借口:万一不成功,我的辛苦不就白费了吗?
我的经验是,只要把心血花进去,其实辛苦不会白费。即使得不到眼前最直接的目标,这些辛苦会在未来某天生出利息。
而且,很多时候,即使我们不努力,那些省下来的精力也并非去做了更有意义的事,而是散落在朋友圈电视上网聊天里,什么痕迹都没留下。
不敢伸手的人还有一个常见理由:我还没有想好目标/方法/方向,等我想好了我就出发。
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不能靠空想;越是重要的事情,越要边走边想。一方面,空想的东西往往不成立;另一方面,把事情做起来,会给我们很多灵感。
有时候,Good is the enemyof great(好是卓越的敌人)。手里已经有了什么,就容易被牵绊,就容易患得患失。去够更高的果子,肯定有风险。然而没有风险却又高回报的路,哪里存在啊?
12. 井底之蛙?换个井看看!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是井底之蛙,但是我们可以时常换个井看看。
最可怕的不是我们的看法有局限性,最可怕的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
如何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而少被自己的局限性所局限呢?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
但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很难,因为我们看这个世界的唯一视角,就是自己的主观视角。
怎么办?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会让自己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原本你觉得自己很懂的地方发现山外有山,原本你认为很简单的东西发现在别人手里可以别有洞天,原本你深信不疑的理念发现其实并不一定是绝对真理,原本你不屑一顾的理论发现其实自己的不屑其实来源于不理解…
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多了,会让人变得更谦逊。我对谦逊的理解,不是在遇到优秀的人的时候肯学习,而是在任何时候都如履薄冰一般不敢对事情随意下结论,因为知道自己的局限性。
有了对世界多样性的敬畏,有了对自己局限性的认知,接受不同角度的观点就少了一些障碍,换井观天的意愿就会强很多。虽然终究我们还是只能看到自己头顶那一小片天,但是至少在我们心里可以装得下那些看不到的天。
斯坦福的两年,是快乐而充实的两年。这两年,其实很奢侈。一个成年人,放弃工作,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专职学习新东西,专职思考未来,专职尝试不同的事情。每当我回头,都能为自己有那样一段经历而感恩。
13. 没干掉你的,让你更强大
坐在电脑前回想当年的囧,我自己都觉得搞笑。今天的我再去做那些事,虽然不能说驾轻就熟,但是肯定不会那样难受。为什么?因为经历过了。
很多时候,我们迈不过去的坎儿,都是心魔。
没人喜欢被人挂电话,可是挂了又怎样呢?没人喜欢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可是摔倒几回又怎样呢?
优秀的来源是进步,而进步的本质就是不同。只有做不同的事,用不同的方式做事,才有可能有进步。
而第一次做不同的事或用不同方式的时候,一定不擅长啊,没做过的事怎么可能一上来就擅长呢?
大家都知道要推自己出舒适区,可为什么很少人这样做?
我觉得最重要原因,就是怕失败,怕被人否定,怕被人嘲笑。但是,仔细想想,其实别人对你的嘲笑,如果对你造成任何伤害,都是你自己允许的。
我不是说忽略别人嘲笑容易,今天的我也不能完全做到。
但是因为怕失败怕被嘲笑怕没面子,而不敢去尝试不同的事情,这大概是优秀的最大敌人。
如果你想变得更优秀,就要主动去做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事情。
马云说,男人的胸怀是让委屈撑大的。我说,人的胆量是让窘境撑大的。没有胆量,不可能真正的优秀。
14. 得失心不要太重
如果你不在乎谁能得到什么,你的成就也不会有止境。
说句实话,不在乎很难。但是,我们终究要有取舍。如果没有承担,就没有学习。
承担得多,自然付出的也多。我有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就是如果你不能做决定,或者做决定之后不能承担这个决定的后果,你就无法真正学习。
其实在大公司里混日子,与带着保护轮旁边有人扶的骑车非常相似。
越好的公司,流程和制度越完善。流程和制度很像保护轮,它们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不犯错误、少犯错误。流程的最高境界,其实是「防呆」。
防呆是什么意思?就是呆子都不会做错。那么我们想想看,我们每天在这样的系统里做事,我们的大脑能够得到多少刺激,获得多少进步?
如果你在有一个管理起来事无巨细的老板,你能学到什么东西?因为这样的老板就好像那个一直扶着你骑车的人。你的确摔倒的概率降低了,但是你也基本上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更可怕的是,你可能还觉得自己做出了很多成就。在一个优秀的平台上工作,你有时候很难分清,什么是你的作用什么是平台的作用。而多数人在这个时候都会倾向于认为是自己的作用。比学不到本领更糟糕的,就是明明没有学到,但是还觉得自己很牛。
回国的前三年,是最累的三年,但是也是最开心的。看着团队一天天壮大,看着自己负责的生意一天天成长,看着自己负责的品牌越来越家喻户晓,也能感受到自己对于行业、管理、和生意的认知逐渐加深。
可是随着公司规模的变大,很多东西都在变。
第一个变化就是公司人数超过100的时候,不是每个新员工都叫得上名字;
第二,随着各种规章制度和流程的建立,官僚机构的感觉逐渐开始出现;
第三,随着公司规模变大,层级变多,结构变复杂,政治的味道开始出现。
其实,这些现象都是难以避免的,甚至必要的。毕竟,一个大外企不可能很随意的做事。为了确保公司不犯低级错误,肯定要通过种种制约手段,让一个人的不小心不可能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但是对于我来说,这种按部就班的日子越来越难熬。每天处理200封邮件不再让我觉得日理万机创造价值,而越来越觉得流于形式,因为太多的邮件都是关于申请批准或者给予批准;一年到头做PPT,不再觉得是实现自己脑中的想法,而是觉得在应付差事。
随着对公司的业务越来越熟悉,随着过去几年的积累逐渐在市场上越来越有效果,随着团队的建制越来越完善,我的日子越来越轻松。
销售有经验丰富的全国销售经理帮忙搞定,市场部有几个部门经理搞定执行细节,我似乎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仍然有什么地方不对…
我第一次在周一早上有不想上班的感觉。以往的我想到去公司要设计的项目,要完成的事情,有按捺不住的兴奋。
其实那一年是我回国以来最轻松的一年,业绩好,人缘好,职业发展也好。回国4年,晋升3次,被总公司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经常去参加一些针对总经理级别的培训和会议,而我往往都是里边最年轻,级别最低的人。我知道,只要再熬一两年就会成为某个公司的总经理。
但是我突然觉得自己不想熬了。因为我想到乔帮主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的一段话。
When I was 17, I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last day,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It made animpression on me, and since then, for the past 33 years, I have looked in the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And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No」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
而我当时的状态,已经不是「假设这是生命最后一天,你想不想做这些事」的问题了,而根本就是,我真的多一天都不想再做,不管我生命还有多少天。
问题的本质是,我对这种工作方式越来越无法接受。
即使我换一家公司,情况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事实上很有可能更糟。想清楚这些,我意识到,创业是我唯一的路。
15. 人是环境的产物
虽然我们都愿意觉得自己是特立独行的,但是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
当你的同学把考90分当作天经地义的时候,和当你的同学把考60分当作最高要求的时候,你会如何设定你的目标?
当你的同事成天抱怨指责偷懒的时候,和当你同事每天学习思考进步的时候,你的状态会是怎样的?
巴菲特说,你在职业发展上,最重要的决定,是你选择谁做你的配偶。
我觉得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的配偶和你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任何人,所以Ta就是你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
你配偶的世界观价值观为人处事,必定对你有极大的影响。或者正面,或者负面。
还有一个说法,说你最终拥有的财富,是你最要好的五个朋友的财富的平均值,细思极恐,但是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同学当中有人成为亿万富翁,会让多数人对于如何定义财富上的成功,有新的思考。至少我是如此。
到底是进入了好的环境才能优秀,还是优秀了才能进入好的环境?
我觉得它们互为因果。
越优秀,就越有可能接触到优秀的人;接触到越多优秀的人,就越有可能优秀。
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是努力让自己进步;二是认真挑选你身边的人。
创业维艰,这句话真不是说说而已。
离开公司第一天,感受还是蛮奇怪的:一方面跃跃欲试,觉得天高任鸟飞;另一方面,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没底,毕竟自己即将开始一段总体而言成功率小于95%的事情,毕竟自己没有一丁点创业经验;毕竟是在三十大几的高龄,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被许多人羡慕的机会。
组建团队,确定方向,找钱,开干…一转眼已经一年多。
从来没想过创业会容易,但是确实没有预想到自己遇到的那些困难。自己做事了,才发现那些被说了一百遍的创业的苦都是真的。
没有后方,都是前方。
在大公司的时候,面对客户是前方,回到公司里是后方。创业,特别是初期,根本没有后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又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
从零开始,百废待兴。
原来可以依赖公司的资源,自己的团队,个人的积累;一个初创公司,什么都没有。如果你想让一件事发生,那么你最好直接确保它发生。
自由。
有那么一句话我特别认同,「创业给你自由,创业给你自由让你把你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工作」,的确如此。然而最熬人的还不是工作,是焦虑。
24x7的焦虑。
创业之后,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就模糊了,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稍微闲下来,脑子自动开始考虑工作的事情。
根本是不由自主的,而且基本上对所有其它事情都不感兴趣。有一半时间是在思考各种可能性,还有一半时间是在焦虑,各种担心。方向,团队,生意,融资,或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焦虑什么……
我是天性乐观的人,在创业中我居然开始有些明白「抑郁症」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抑郁就是没来由的焦虑。焦虑居然成为常态。原来在公司的时候,只要下了班,只要我想,多数时候还是可以把工作暂时放在一边。
因为本质上,在大公司里,没有什么事情是真的大不了的。实在不行,我换个地方一样打工。然而创业不同,因为责任。
责任。
我,作为创始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家庭:我拿着不到原来五分之一的工资,每天忙得顾不上家里,全家人的生活质量都受到很大影响,关键我还不能保证这种日子要持续几年,而且持续几年之后一定会有什么结果。所以我必须要考虑清楚创业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团队:有好几个都是从很好的公司辞职出来,放弃了很多和我一起创业。虽然说我们都是成年人,自己做自己的决定。但是,我必须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投资人:没有投资人的支持,我们的事业就没法开始。我必须为这份支持负责。
客户:客户信赖我们,而且我们做的是医疗服务,所以必须踏踏实实把事做对做好。创始人的词典里也不能有借口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根本没有意义。
如果由于这次创业,我的家庭白白受苦,团队浪费了时间精力青春,投资人浪费了钱,客户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不管我能找到多么好的借口,这一切依然都是我造成的。我必须负责。
如此彻底的负责,对人的心态影响很大。除了压力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指责。因为指责在这里不值一分钱。创业是我自己的选择,所以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除了想办法解决,没有第二条路。如果要指责,我也只能指责自己。
我确信,未来遇到的困难只会更多更大。但是,我一点都不后悔。重新来一遍,我还是会选择创业。因为,这就是我要的生活。
16. 想要,就去做;想要,就行动!
创业以来最大的感触之一,就是「好想法根本不值钱」,甚至还有坏处。怎么讲?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总是有很多「好点子」?
他们描述点子的时候总是唾沫星横飞,绘声绘色,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最新科技潮流,各种巧妙和创新;然而他们永远只停留在点子阶段。
事实上这是多数人,因为浅尝辄止最容易。
出点子,只是把一件事做成当中最简单的一步。
在脑子里设想一些情景的时候,是不需要为这些情景的后果负责的。
当点子在头脑里飞的时候,很多细节在「好点子」的光辉下,都显得不重要。
然而现实里,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雇的每个人,做的每个决定,选择的每个供应商,花的每一笔钱,制定的每一个策略,一个企业就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细节累积而成的。
当我们没有付诸行动的时候,我们的「点子」可以随时改变。
这些「好点子」,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很有想法。于是更加安于现状,或者更喜欢评头论足。
然而,直到迈出第一步,这些点子都是虚的。有人说没有能够幸存到A轮的商业计划书。
意思就是所有的生意的方向,都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
所有觉得凭着一个点子就能创业成功的人,多半没有闯过业,甚至根本没有做过什么高不确定性的事儿。
可是一旦迈出了第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步,或者是晃晃悠悠的一步,真正的learning就开始了,真正的进步才有可能开始。
喜欢某个女孩?不要纠结她是否喜欢你,不要纠结什么是最好的搭讪方式。立刻行动起来,追!很多事,只有做了才知道怎么做。
希望换工作?不要踌躇那些未知的事情,不要担忧那些风险。拿出简历来,现在就开始改;找到猎头的电话,和他们聊聊;去招聘网站上,看看都有什么机会。把offer拿到手里再考虑要不要换也不迟。
想要变得优秀?立刻开始行动。读书也行,写文章也行,跑步也行,旅行也行。做啥都行,别闲着。We only live once. Do something. Anything. If not you, who? if notnow, when?
🧐🧐🧐PS:关注“在乎你的专属树洞”微信公众号,给你看亚姐更多有趣有料有深度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