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戴利奥的《原则》一书我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了解到的。据说,全世界包括中国,很多人对这本书以及书的作者,已经沉迷到神魂颠倒的地步,言必称《原则》,时时处处谈《原则》。
利用周末时间大略翻阅了一下,简单谈谈我的体会:
第一,管理哲学往往比我们很多人想象中的要简单和朴素,《原则》一书又像《论语》又像《周易》。原则这本书基本上是戴利奥在投资领域近40年工作经验的心德。因此书中说理的部分并不特别看重因果推理,反而都是经验谈,读来倒如《论语》一样以言简意赅的叙述讲出大道理,却也回味无穷。大学时候上管理学的课程,老师讲过诸如泰勒管理和福特管理这样经典的管理学大变革,回想起来,大师级管理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去除多余的工序,不断提高效率。从泰勒管理到福特管理,都是经验之谈,尽一切可能去除无必要的浪费,消除误会和重复投入,尽可能不断做出正确的决策然后不断修正自己的失误。因此管理者要保持言论渠道的畅通,以较低的姿态来进行更加综合全面的反思。
第二,没有什么比谨慎、审时度势更能精准地反映一位投资家的处世与经营之道。作者为什么受到全世界的一致热捧,为什么这本书篇嫁给长却畅销各国?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戴利奥把投资者妙履薄冰的复杂人生体验彻底的参悟透了。必须时时刻刻避免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原则》一书才如此重要。对戴利奥而言,他的原则有多重要呢?我猜,他甚至会在利润与原则中选择后者。贯穿了《原则》一书始终,而作者没有明说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做出趋利避害的决策。我不懂对冲基金,我更不懂投资学,作者很多地方的言语表达已经超过了文本本身,这些文字本身并不难理解,虽然颇有逻辑性,但是我认为作者一定是以某种内部人士才理解暗示来讲述他对于经营和投资的理解。这是作者与本书比较神秘化的地方,我作为第一次阅读的读者来说,错误究竟指什么?原则的尺度和弹性怎么理解?组织内部的原则,究竟以组织成员的原则的总和为原则,还是以组织的原则来制约成员的原则?
第三,目标是我们的出发点,但是很多人却在行动中迷失了自己的目标。
稍微总结一下。道可道,非常道。《原则》看似不难理解的叙述,如果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则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解读。如果戴利奥是一个实业家,一个政客,甚至宗教人士,这本书谈到的内容其实还可以稍微就字面来解读。但是作为对冲基金投资家,他说的内容就必须换一个彻底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理解了。这本书我刚刚翻阅了一遍,因此还不能说出更多的东西。看完书以后,稍微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即使在中国读者群里,对《原则》反应狂热的读者竟然大有人在。
我不太理解的是,《周易》不是说的更深刻和隐晦吗?为什么是《原则》?又为什么是现在?世界在变,急转直下,而《原则》应运而生。
咋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