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些偏执地认为,六一过后再过六天,就是高考,高考前后又恰是高校的毕业季,这样的时间节点似乎含有某种隐喻意义:生活留给孩子们成长的时间太短太短。所以亲爱的家长,别以为,你的孩子永远会是孩子,他们必须长大,必须得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你不能为他(她)包办一切;也千万别以为高考就是孩子成长唯一的目标,不要因为这个目标,而忽略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
1
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一个即将升高三的学生和他的母亲一同找到我,说他自己遇到了一些问题。我问学生,是些什么问题,学生说,学习压力大,影响到了身心健康。我问,“身心健康”指哪些问题,学生还来不及回答,母亲就接上了话,说“他说他睡不好觉”“他疑心重总怀疑自己有病”“他说他心跳得快,去检查又说是心率慢”等等。我委婉地阻止母亲,让学生自己回答,可不等学生完整地说完任何一种情况,母亲总是打断孩子,说你该这样这样,不该那样那样。
我便和母亲闲聊几句,问年龄,问家庭基本情况。她已经五十多岁,与众多农村家庭相似,丈夫在外打工,工地上干活,修桥梁,修隧道,修房子,都干些体力活;女儿二十五六岁,也在外地打工,正待出嫁;母亲在家干农活,同时照顾上高中的儿子一一说照顾,其实就是住校的儿子说到需要啥,她立即停下农活马上送到学校,孩子一说哪里有一点不舒服,立即停下农活,马上带孩子去看病。当我问到孩子回家遇到农忙帮不帮她干农活时,母亲说,“从来不,根本叫不去。”我又问孩子回家干不干家务活儿时,母亲说“有时候干,但是干的时候总是嘟嘟囔囔的。比如说烧壶开水,一边烧一边总要说,不知道你在家干什么,喝点水还得让我自己烧……”
我很严肃地对坐在一旁的孩子说,“周末回家后,一定要帮母亲干农活。”
孩子表示很诧异,说,“那我不是要写作业吗?”母亲也说,“我们觉得他要写作业,所以就没叫他去。再说也叫不去。”
我问孩子:“你周末几点钟起床?”
“大约八九点钟吧。”
“农忙季节你妈妈几点钟下地干活?”
“五六点钟吧。”
我竟一时有些语塞。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一切的神经衰弱,大抵都是因为太闲。我知道,这么说,可能会冒犯很多人,但以多数人的经验来看,一日辛苦劳作后,躺在床上,当浑身的筋骨舒展放松开来的时候,浓浓的睡意自然会悄然袭来。
2
报载,新学年开学报到季,中山大学2018级新生入校报到。南校区东区120栋女生宿舍,有两名家政保洁人员在打扫宿舍,原来他们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妈妈请来的。这位妈妈报到前来过宿舍,发现灰尘很多,便叫来家政人员清扫一下,虽然要花费将近500元钱,但这位妈妈觉得值得。
对这个妈妈和他们的家庭来说,区区500元可能根本不算什么。但她忽略了,自己花了钱却失去了一个让孩子得到锻炼的很好的劳动机会。一个大学生倘若连打扫宿舍这样的基本都不能独立完成好,以后如何去完成更重要的、更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学习和工作?
3
溺爱和包办从来都不是爱和教育,恰恰相反,剥夺孩子参与劳动、体验生活的机会是彻彻底底的反教育,是可能会害了孩子的做法。
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教会受教育者以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是以此为前提的。当下,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的家长将教育的内涵窄化为“考试升学”,在如此狭隘的教育理念影响之下,一切的奇葩教育都变得不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