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知,是教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挖掘和选择,因此文本的解读,决定了教师如何搭建起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决定了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例子去教语文,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构思,决定了教师如何利用40分钟的时间去建构自己的语文理念,因此解读教材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教学《在牛肚子旅行》一课时,在对教材反复研读的基础上,我把目光聚焦于课后三个教学目标上: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
2.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读全文,至少找出三处来说明。
3.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的教学预案。确定了这一教学目标,我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从文章的几处体现“友情的”片断入手:
(一)课文的8-12自然段
这部分是红头被牛卷入嘴里的经历。以青头的着急和担心及青头和红头的对话展开情节。我以逐句指导朗读来体会红头与青头的友情,每出示一句,联系提示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当时那紧张的情境中,让学生读出当时说话者的语气。如读“救命啊!救命啊!”一句,就创设情境“红头正藏得聚精会神,忽然被牛连草一起卷到嘴里,他被吓到了,本能地大喊”、“眼前是牛的森的牙齿,随时都会把它磨碎,他害怕极了大喊”、“再不求救有可能就被吞下去了,他更加大声喊”,一点一点,把学生的情感唤醒、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再如“你在哪儿?”一句。先抛出问题“青头,你听到红头的喊声了吗?此时什么心情?”然后出示青头的话“你在哪儿?”接着创设情境“你们正在捉迷藏,突然听到红头在呼救,你多着急呀,多担心呀!”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品读中,学生的情感越来越投入,他们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是充沛,有了一定的角色感。然后把对话的句子出示出来,指名分角色读,再次把情感推向新的高度。
(二)课文的13-15自然段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就问:“青头跳到牛背上有什么危险?怕吗?为什么还这样做?”通过系列的追问把故事推向高潮,学生的情感也推向了高潮。然后出示两只蟋蟀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读,边读边评,边评边指导。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红头害怕到悲哀到绝望,而青头一直在鼓励、安慰和帮助。
(三)课文的16-20自然段
这里重点理解“蹭”,并拓展红头”谢谢你……”这句话中省略号所包含的千言万语,从而使学生对青头和红头的友谊认知更有了深度。
(四)分角色朗读8-20自然段的对话
最后同桌读对话,探究:这是一次什么样的旅行。由旅行的惊险了延伸到友情的力量,爱的力量,从而把教学目标落到实点上。
这样的解读,实际上是把读作为了落脚点,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友情”这一主题。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没达到预想的效果。其次对主线的把握上,有一种放出去没收回来的感觉,没有把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再纵深处推进。如第一处片断学生读后如果教师能进行一个总结提炼,当朋友身处危险的时候,青头不顾自身的危险,去想办法帮助红头,这就是真正的友情,发自内心的担心着急,这就是真正的好朋友,文本的情感线会更实在,更深刻的。
今后在教学中,要多思考,多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样重点把握才不会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