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胡迁的第二部文学作品,《牛蛙》。相比《大裂》,这是一个很直线式的讲述,读来更容易消化接受。
很有特色的讽刺文学,我当时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感觉《牛蛙》的戏剧性发展很有那个时代的影子,但又不完全是,仔细想想,那些人性的复杂和黑暗在任何时代都是相通的,也许本就是如此吧!
最近失眠,看书的速度格外快,《大裂》结束后,一口气把《牛蛙》也看完了,就一个浅薄的读者角度,其实没太有底气就专业的笔触手法或是思想内涵发表太多意见,本就是对胡波这个人的好奇而后搜索到的一些信息,让我震惊的是《牛蛙》的后记,能隐隐感觉到作者那时的痛苦,他说他尽量去回避人与人之间复杂的连接性,让他们遵从本心去说话做事,虽然他自己也不太喜欢笔下的人物,可是又很鄙夷去美化,但也无法避免的有了美化的瞬间。也许那个瞬间太短暂薄弱,所以,我在阅读过程中也没太能感受到这个“美”。整个阅读体验,就像是按时间发展顺序,看了一出荒诞的人间闹剧。这出闹剧,像面模糊的铜镜,我在其中,偶尔会看到自己身上那么一两点的丑陋,比如逃避,还为了减轻那份羞耻给自己找冠冕堂皇的借口。
后面还有一段作者的自述,在《牛蛙》完结后,他就开始创作《大象席地而坐》的剧本(原著是《大裂》),完成整个电影拍摄用了一整年,但最后形成的影像,却没有一桢是属于他自己的,眼睁睁地看着对电影的憧憬被撕碎瓦解却无能为力。里面也提到他后来遇到的点滴感动,貌似给了他生还的希望,但也许黑暗太过沉重,这篇后记写于二零一七年的八月份,而他,却在后面的十月份用一种决绝的方式,作出了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
惋惜还是惋惜,都说“难得糊涂”,这份“难得”,大概就是适当地去“美化”,适当地蒙蔽心眼让自己不至于那么痛苦地活着。
还是期待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导演:胡波,编剧/原著: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