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题记来自《月亮与六便士》
这段话被我奉为经典,当年看到的时候感觉一道闪电劈中灵魂,虽然此前已经认识到人生孤独的本质,但是看到这段话才知道这种孤独有多深刻,即使是我们交流使用的语言,这些所谓的传达思想的符号,都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如若这般,复杂不可解释的思想,每一瞬间都带着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复杂想法,又如何能被真正的理解呢?或者换一个说法,我们一定需要被真正理解么?或者再进一步,我们又真正的理解自己么?
有的时候,自己是禁不住自己的拷问的,所以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貌似不拷问自己,只怀疑外界,怀疑外界不理解,怀疑外界有问题,怀疑外界不正确,总之,怀疑别人总比拷问自己来的舒服点吧,所以大多数的我们,不会怀疑自己不理解自己,只会怀疑别人不理解自己。甚至内心自己都不清楚是什么的模糊感受,都希望别人理解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其实,这实际是不清晰的认知而苦了自己。
佛说: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我说:不合理的欲望会更痛苦,而不合理的欲望,很多时候来自于不清晰的认知。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对显而易见的事实,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比如:孤独。
在《革命之路》的那篇读后感中,我用“人生是一行和自己的战争”来描述我理解的孤独,总还是带着点积极、和奋进的感觉,然而《十一种孤独》,是耶茨将现实平铺在你眼前,并告诉你,孤独没有解法,没有终点,让你连最后那点乐观的幻想都浇灭。
不过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我想,我应该会更喜欢看透孤独本质后的释然和平静,并接受生活给的或惩罚、或恩赐。虽然我还做不到,但是我觉得这一切值得努力。麻木和通透,在内心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我努力摒弃的,后者是我努力追逐的。
《十一种孤独》,十一个平凡普通人的故事,没有波澜、没有戏剧效果、没有惊喜、更没有奇迹,即使生活在同一场景的几个人,却像是不同的世界,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辐射,外界的输入,经过这个自我世界的解读,在自我中心折射出一个也许不再真实的形象,但那确是每个人,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世界,这些平凡人的世界。当你看着故事在眼前上演的时候,每个人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这些角色在你眼前陈列,于是你经常会问,他怎么会不懂她,她又为什么会不懂他,而如若此时我们回归现实世界看看,谁又能懂我们?我们又能懂谁?
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如我们一样,活在热闹的世界里,看似融入,却从未生活其中。马东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而我现在却认为,被误解是人的宿命。再进一步讲,何又是被误解?何又是不被误解?如此这般,争辩也变得毫无意义,因为,谁的每一个瞬间的感受,不是过去生活的全集呢,谁又能参与另一个人的全集呢。耶茨没有给任何一种孤独留下希望,更像是告诉读者这一切无解,但是当我接受这一切孤独无解的时候,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当我终于明白,每个生命都孤独时,当我终于意识到,每个人都被误解时,又何必去计较呢?我至今无法将这种通透植入心里,但是我在努力告诉自己,莫问过去,不问前程,不被曾经孤独的故事裹挟,不被未来可能的孤独故事震慑,活在当下,就像不曾困惑过那般。
当你终于知道,生命孤独的本质,内心却更多了一种无名的欢乐,一种接纳的愉悦。
那天在大金塔一个人闲逛,看到两个阿姨穿着彩色鲜艳的裙子,带着草帽,一位叔叔在对面为两位拍照。叔叔尽心尽力的挪动这手机,想找到一个更好的取景。一个阿姨努力的告诉另一个阿姨,背怎么靠在一起,左手怎么放,右手怎么摆,他们也许都未觉得每个人都孤独,他们有一种自己的快乐,而我看到的全然不是那种我不能懂的快乐,我的内心充满了一种接纳的欢喜。
当我明白孤独是常态,我也更坦然面对生活的空白。
此篇更接近胡言乱语,因为懂不懂并不重要,接纳这种存在更重要。
孤独,并不代表没有爱,爱与孤独无关,爱只与爱有关。
by MissQ